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创新与完善
扶植实体经济,发展绿色信贷。金融机构要把战略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需求上,要在小微企业自主创新、转型升级、提高附加值等方面发挥支持作用,扶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倾斜授信资源,加大对有市场发展前景的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授信支持力度。例如河北省张家口市是全国风电开发的主战场,近年来,中行张家口分行对尚义华能风电、新天风能、广恒新能源等11个优质重点项目给予授信支持,到2013年末,该行累计投放新能源风电项目信贷26.13亿元。
加强客户研究,积极进行产品创新,优化流程环节。金融机构要优化服务,针对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短、少、频、急”的特点,积极开展产品创新,对小额贷款户和小微企业要开辟绿色通道,简化授信流程和审批环节,适当调整利率、还款方式和期限,使之与客户经营周期更匹配,使融资成本更低,由单纯提供融资服务转向提供集融资、结算、理财、咨询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成长分为初创、成长和成熟期,不同发展阶段的风险特点和资金需求特点差异较大,金融机构要针对小微企业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制定不同的信贷政策,设计不同信贷产品,提供特色金融服务。
建立金融机构共享的全国小微企业征信平台。信用不足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和个人的信息被相互保密的不同机构所掌握,造成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因此,要提高小微企业融资效率,防范和化解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的风险,必须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加强双方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③可以建立全国小微企业征信平台,整合分散在税务、工商、海关、水电、社保等部门以及行业协会和商会中的小微企业信息,把小微企业的公司概况、产品特点、行业前景、企业和企业主个人信用记录等信息录入到平台,该平台对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互联网金融等金融机构开放,借助该平台,金融机构可以了解服务对象的信息,进行准确有效的企业综合信用评级和贷款风险评估,掌握资金安全状况,防范金融风险。
推动小微银行发展,发挥其服务小微企业的优势。小微银行在地域和组织结构、获取信息上更加贴近小微企业,并且由于资本金的限制,自然会把小微企业作为经营的重点客户,所以国家应大力推动和支持小微银行发展④,给予优惠政策,如可以在利率市场化之前,允许城商行、村镇银行等小微银行存款利率有一定的上浮幅度(如上浮1%以内);建立起对接国家财政、社会基金等服务渠道;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减半征收营业税;在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支持下,尽快向村镇银行开通大小额支付系统、征信系统等服务系统,尽快实现联网、结算方式多元化等。
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建立长效风险分散机制。大多数小微企业规模小,固定资产少,缺乏被金融机构认可的合格抵押品,所以委托担保机构为其进行信用担保从而取得银行贷款成为小微企业融资重要路径,我国应建立以商业担保为主、政策性担保和互助性担保为辅的信用担保模式,政府可以建立小微企业风险补偿基金,完善再担保体系;制定专门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法律法规,对担保机构的资格认定、准入制度、行为规范、法律责任、风险分担、退出机制等作出法律规定;指定专门机构加强对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行业的监管等,建立起一种能协调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各方利益关系的长效风险分散机制等。
(作者为河北金融学院副教授、河北省科技金融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本文系2013年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4576242)
【注释】
①杨慧慧:《我国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硏究》,安徽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7~8页。
②周颖,张翔:“国内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研究综述与展望”,《时代金融》,2013年第3期,第243页。
③韩杨:《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研究》,吉林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55页。
④姜风旭:《我国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87页。
责编/许国荣(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