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农村基层组织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存在着政府权力过度集中、村民自治机制不规范、社会管理主体单一、管理理念转换滞后等问题,对此应当在政府指导下以农村基层组织为载体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实现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的互动以及市场推进与村庄内生的契合,最终实现我国农村社会管理创新。

【关键词】农村基层组织   社会管理   政府管理   社会自治

【中图分类号】D422.2          【文献标识码】A

社会管理模式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相互适应的一种管理形式。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管理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将多种组织的资源重新结构并有效调动,产生级差的组织收益。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影响下,中国农村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化。中国农村社会管理不仅关系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命运,也关系着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大局。以农村基层组织为载体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对于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有效化解农村快速变动中的各种矛盾,推动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开创农村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新局面,必将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当前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有的“乡政村治”的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在当前农村社会实践中越来越不能适应农村社会的发展,暴露出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层权力过度集中,组织机构失调,社会管理职能缺失。由于我国从上至下的垂直等级式的管理模式,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政府也一直是自上而下来分配资源,一些基层政府甚至会强行推行某些政策。这就使得大多数的人、财、物等重要的权限仍然掌握在县级政府手中,乡镇政府和县政府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甚至会发生利益矛盾。乡镇政府作为国家基层政权的一部分,很难真正发挥其职能。近年来,我国推行了农村税费改革及其相应的一系列配套改革,原本试图通过取消农业税和加强转移支付来促使乡镇政府转变职能,从“管理、治理型”向“服务型”转换。但是,后税费时代带来的却是乡镇财政的空壳化。乡镇政府在支付了人头经费和维持自身简单运转必需的经费后,几乎没有剩余。大量的乡镇收入锐减,无力承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建设的支出。由于缺乏充足的财政保障,乡镇政府一味注重向上级跑钱,而对自身的服务职能却不予重视,因此农村基层组织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

村民自治机制不规范,农民利益诉求渠道缺失。按照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法律规定,村委会作为农村社会的村民自治组织对村庄事务行使自治权。但是,村民自治作为一种理念性的制度在实际社会的推广过程中却遭遇到了种种困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上至乡镇政府、下至村民都缺乏对于自治精神的充分理解,这就导致“乡政村治”格局中各个主体之间缺乏合作精神,乡政与村治之间的冲突以及农村基层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之间的冲突导致了村民自治的推行阻碍重重。在当前农村社会中,公共决策机制大量地采取了基层政府集权的方式,某些地方的村民自治则演变成了村官自治,农民和社会民间组织不能充分地参与其中,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没有得到保障。因此,集权的基层政府在做出公共决策时往往缺乏民主机制,民众被排除在决策机制之外,基层政府做出的决策也就缺乏了真实有效的需求信息,决策的随意性、盲目性较大,针对乡村社会的决策制定也就缺乏了科学性。①

社会管理主体单一,无法适应农村社会的发展。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农村社会进行行政性管理和控制,多是采用自上而下的权力运作,很少有多方主体参与、共同治理的实践。在当前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尽管旧的农村村社正在向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进行转换,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发现,旧体制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惯性影响。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新的社区与之前的农村社区相似,仍然由政府计划安排,然后由村民委员会或者社区委员会为社区农民提供公共物品或者公共服务。社区管理的主体是单一的,而单一的政府管理主体无法满足社区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公共需求。

农村基层组织经济职能缺失,农村经济无法有效对接市场,农村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激发。当前的农村社会中,乡镇政府逐渐成为悬浮型政权,一些村级组织或者热衷于捞资源以自肥,或者热衷于制度上墙之类的形式化工作,村级组织与村民相安无事便是成绩,村级组织已经游离于村庄社会之外。而农民的独立创业能力是相对较差的,小家小户的经营方式要实现农民的增收是非常困难的,而且这种分散的农民也很难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农民、农业无法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农村经济发展乏力。②

另外,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庄经济分化强烈,农民中的“能人”走向城市或者在农村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而大量的农民则在新农村建设中失去了既得利益。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在失去了宅基地之后,只有少部分农民能够在城市生活中找到新的谋生之道,大部分农民在失去了赖以为生的土地之后,就意味着失去了土地带来的生活保障,面对劳动力市场对于专业性、技术性人才的用工需求,村民的就业难度是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也随之加大。农村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而农村文化道德建设的滞后也导致为富不仁的现象不断出现,乡村内部的矛盾不断激发并得不到有效的化解,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团结稳定。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基层组织   管理创新   农村   社会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