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张占斌:“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仍需有合理的速度(2)

——“中国经济运行新常态”系列访谈

符合三个规律的经济发展速度才是合理的

中国经济时报:那么,什么样的经济发展速度才是合理的呢?

张占斌:7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这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三个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经济方面的引导和调控,正是沿着这一方向进行的。认识和处理好这三个规律,对于正确看待发展速度,推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经济规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国家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础。一是要完善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大化。现在政府改革一个重点是不断缩减政府定价范围,扩大市场定价范围,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今年上半年,国家就先后放开、调整了十余项商品与服务的价格,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重要领域的价格改革正有序推进,铁路货运、非公医院、银行利率等价格改革有大的进展,这是重视经济规律的表现。恰当的价格调节机制,正在为实现经济的高效益、高质量运转助力。二是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经济活力的迸发,有赖于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弥补市场失灵。近两年政府将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有效结合,推动财政结构性减税,特别注重对中小微企业的减税支持,定向下调服务于“三农”的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从供给端助推经济发展。在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鼓励相互进入,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加速,原本挡在民资面前的隐形门正被逐渐推开。

第二,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从传统的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具体来讲,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发展之中去。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人类从自然索取资源、空间、生态服务;另一方面,资源、环境制约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在这样的作用和反作用之中,人类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自然界最大的自由就是在自然规律允许范围内做出最有利的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特别重视,发表了很多讲话。2014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揭示了一个朴素而又深刻的道理——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应该说,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做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行不悖。现在世界上生态环境好的国家,许多是工业化、城镇化水平高的国家。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认真总结自己的成功做法,找准发展路径,努力实现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互动双赢。

第三,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包容性发展相比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更多地强调“人”的发展,注意对“人”的积极性的提高,更好地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社会成员普遍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一是包容性发展更注意利益的平衡。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每前进一步,都牵扯到利益格局的调整。就当前而言,改革发展既要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又要充分运用利益驱动这个标杆。当前,考虑发展,确立改革目标,制订改革方案,选择改革路径,不仅需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公平,社会和谐,社会稳定,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使改革获得多数人的拥护,这就是包容性发展。包容性发展还有赖于重视改善民生,兜住民生底线,保障人民的基本需求。二是包容性发展更注意社会的稳定。改革的攻坚期、深水区,就不能没有阵痛,不能没有风险。关键是要找准社会可承受能力与不可承受能力之间的度。没有社会的稳定,什么也干不成。改革与稳定,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关键看怎样进行改革。应当说,包容性发展观在推进国家建设上大有用武之地。三是包容性发展有利于发展空间的增加。改革发展需要有一定的施展空间和回旋空间为条件。这种成长空间,是多方面的。在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的情况下,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有赖于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没有这个基本条件,各方面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绷得紧紧的,一点回旋余地也没有,那是不利于健康推进改革的。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经济发展   速度   新常态   张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