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任何国家都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治理职能,都有国家、地区、基层、组织等层面的治理类型,国家治理是自有国家以来就存在的国家行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这就深刻揭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丰富内涵及其关系。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现代化潮流的重要方面,是各个国家依据基本制度框架、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发展需要,着眼提高治理质量、效能、水准,促进国家有序、协调、稳定运行的治理变革与创新,是对治理的“治理”。恩格斯提出了“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的社会主义治理模式,指明了“社会的每一成员不仅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生产,而且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的社会主义治理本质,实际上是对资本主义治理方式的否定和超越,是从以统治为本到以管理为本的治理转变,从人作为生产主体到人作为分配和管理主体的治理转变。总体上看,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持续推进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我们党已有丰富经验和重大成果基础上,更好地把完善制度与推进治理统一起来,显示出治国理政的新思路新品格新风貌。主要表现为完善制度体系,增强治理能力;解放社会活力,深化治理内涵;促进社会公正,提升治理价值;加强作风建设,抓住治理关键,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这就深刻揭示了治理体系的发生机制与决定性因素。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也有着悠久丰富的治理经验,例如秦朝的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等等。几千年的治理历史及传统,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一种治理传承,进入当代中国的治理体系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不是中国古代社会、近代社会治理体系的简单延续,而是有抛弃、有继承,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赋予新质。治理体系基于一定的文化特别是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治理体系的思想渊源。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科技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治理体系的样式。
治理的本质是国家与人民的关系。人民当家作主,是国家主人翁,是治理主体。国家治理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要有利于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努力,由民所赋的治理权要接受人民的监督,治理体系、治理效能的评价要由人民作出判断。
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生成的系统,有自身的演进过程和演化机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还不能一次性地构建完善成熟的治理体系。制度本身在发展创新,对治理的认识和实践在提高深化,治理体系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治理体系的演进是一个顶层设计与探索试验相结合的过程,需要在治理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渐进完善、逐步改进。治理体系的演化同时也是一个内生性演化的过程。内生性演化是指治理体系的演进不仅是由外部环境的变化所推进,而且是由于内部要素的生长更新所推动。治理体系是在制度体系之中的治理理念、目标、主体、对象、手段、机制诸要素的总和。某个要素发生变化,就会导致整个治理体系的适应性调整,从而更加合理、更有效率。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制度是治理之本,依靠制度进行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各级党组织、政府和领导,负有统筹、指导、组织治理的重要职责,但必须强化制度治理的意识,不能单凭某种偏好、某人意志,随心所欲进行“治理”。治理制度化,最重要的是依法治理,法治中国是治理制度化的至高境界。
规范是治理之要,推进规范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要点。治理规范化强调治理科学化、标准化,就是要遵循治理规律,细化治理标准、注重治理控制。治理不规范反映了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低,还停留在与粗放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治理方式上。现代化进程是一个治理规范化逐步提高的过程,不仅规范科学,而且规范有效。
程序是治理之道,依照程序实现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程序是治理规律的反映,揭示了解决问题、达到目的、促进发展所必须经过的阶段,遵循实践程序就是遵循治理规律。程序建立了层层制约机制,每设立一道程序就是经过了一道安全阀,能够把治理风险降至最小,把治理效益提至最大。决策程序是治理程序化的前提,决策程序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减少了决策失误。法治程序是治理程序化的体现,法治程序保证了法律的严肃性,不严格执行法治程序,就有可能造成法治失误,破坏法治公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