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能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种核心价值观的兴起和没落,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兴起和没落。核心价值观的缺失总是反映在精神领域,最终酿成社会问题。中国坚持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文化,注定要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支撑和提升,而不是依靠其他的什么价值观。
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撑中华民族的崛起,至少有这么三点我们可以把握。
第一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了包容和吸纳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的能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应该说我们的民族文化就得益于包容力。前面我讲了少数民族进中原体现了这个包容度;近现代一百年来,洋务运动开始后很多西方文化进来,都没有改变中华民族文化,反而是我们化解了或者吸收了其他的优秀基因……以上都证明了包容度,这个保证我们民族绵延生息的基础。今天中国的崛起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和人类所有的文化、不同民族在共同寻找文化的增长点。中华民族今天走向世界,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已经清楚地告诉世界:我们的文化可以包容、吸纳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我们不是破坏者,同时我们的崛起也不是灾难。有了这个前提,我相信中国走向世界后会具有更强大的担当能力。当然,强调这一点实际上也反过来塑造我们自己——我们在取向上、在价值目标上制定规则,明确前进方向和实现目标。
第二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了区分不同文化、诠释自身制度特点与道路选择的能力。核心价值观就是一个价值坐标的问题,它用评价、选择提供一个标准、坐标。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具备了区分文化的特征,世界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与西方的文化不一样,但都是奔着文明去的,只是走向不一致,在某个阶段的节点上结果也不一样。
中国不排斥西方创造的文明成果。民主、自由、人权是西方资产阶级创造的文明成果,中国从来没说反对自由,中国共产党也从来不反对民主、人权,但是不同的民族发展确实有不同的阶段,有自己的文化、习惯、行为、路线设计,所以我们只能走自己的路——这就是核心价值观已经区别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同时诠释了本民族的文化。
我还想强调一点:我们先天就有优势,关键是揭示和发挥。比如平等的问题,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动力就是解决平等问题,消除不平等,消除剥削,我们社会主义制度追求的就是平等。
第三点,我觉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了开拓文明新路径的基本能力。把文明作为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突出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取向。既然大国崛起于文明,那么就意味着以此为取向,有希望把中华民族推向更高的责任和担当。尤其放在当下,这一价值追求的意义更大——历史早就证明,每一大国的兴起都会与旧制度发生一定程度的冲撞,要避免冲撞导致的灾难,只能寄希望于找到一个平衡点和妥协的路径。
怎样实践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容易深化难,真正化作人们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更难。这个问题主要不是理论工作者完成的,而是实践工作者来完成。
第一点,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将其化作思想和理论体系,揭示其神和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体系,包含12个概念,每一个都值得解读,而且必须整体解读,不能分解。解读最重要的是让人弄清它的实质,诠释核心价值观能发挥到什么程度。解读能力非常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理论大厦,我们需要执着地把它完善、丰富和发展。
第二点,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生活,注入法规制度,真正成为社会的柔性约束。核心价值观不同于某一思想理论,它关系一个民族价值系统的建设,带有根本性、基础性,既不能轻易更改,更不能一阵风。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把核心价值观注入老百姓的生活之中,唯此才能发挥生命力,产生作用。在座的战友,咱们都穿着军装,军装里面就有精神元素,就有核心价值观。汶川地震时,网上有一首影响很大的诗《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其中一句是“可惜我等不及看到绿色的军装”。为什么灾难来临的时候老百姓都希望看到穿军装的人呢?因为那代表着希望,那是一代代军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符号。所以我们的价值观要进入生活,塑造引导力,而英雄就是载体,由它来引领我们的价值坐标,成为一个标杆。
第三点,最大限度启发大众的自觉,以内生动力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自觉性是确立价值观的最大动力之源。人类境界有三个层次:一是被感人的事情感动;二是你的行为感动别人;还有一个境界,你被自己的理念和行为感动——这个时候我们就成熟了,有稳定的核心价值观的支撑和引导了。
(光明网记者章丽鋆、蒋正翔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