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微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微信进行合理规划和管控,利用其疏导并建立“学生粉丝”、积极与学生互动、组织话题讨论和各种创意性活动,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面对微信给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合理提出有关对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网络新媒体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课题。
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微信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面对面的说教灌输式,由于教育者内容的单一限定,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时缺少说话时机,而微信恰好可以通过 “一对一”“一对多”,甚至“多对多”的网格状沟通方式弥补不足,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阳光下进行。同时,由于微信“背对脸”的交互方式,打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单方面思想灌输和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灌输教育的不平等关系,进行平等开放的交流,模糊主动者与被动者的界限,彰显了大学生的主体性。
(二)消极影响。首先,微信信息抑制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当前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还是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这种单方面的信息传播,造成了大学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经典理论没有占据大学生群体的大脑,那么他们的头脑便会被大量的微信网络信息及这些信息背后的理念所占据。其次,微信降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与可控性。微信传播媒介的多样性与信息发布的即时性,使得同一个人对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时间可以发表大相径庭的评论,甚至会出现一边倒的群体极化特征。当教育者无法全面准确了解受教育者所接触的信息,那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的变化也更难预见和把握。再次,微信的自媒体特性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往作为牢牢掌握话语权的专家与权威的角色逐渐淡化,变成一个在微信中发言的普通人,在微信上与学生具有平等地位。一旦教育者所宣扬的价值观受到了挑战,教育者又不能以其他方式来维护其权威角色与真理掌握者的形象,那么受教育者的自主性与独立性便会逐渐挑战并削弱教育者的主导地位。
高校利用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活跃度低导致微信的实时性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微信活跃度低正是实时性优势不能发挥的原因。当前高校依然坚持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信息,然后以课堂讲授的方式传递给受教育者,这样就使得信息传递有了滞后性。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微信的实时性,或称作即时传递性未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作用。
(二)定位模糊随意导致微信的超时空优势未能充分发挥。调查显示,目前开通了微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注册使用微信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记录自己的生活”占68.2%,“关注熟人、朋友的状态”占71%,“为了体验新事物,有新鲜感”占43%,而选择为了更好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只占16.8%。面对这种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充分地运用好微信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特性,实现“一对一”的交流和“一对多”的互动,也没有将微信平台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
(三)信息共享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未能充分发挥。微信的信息共享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将有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到微信上,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以及受教育者之间进行共享。然而在现实的大学校园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微信活跃度低、个人喜好胜于工作、定位模糊随意等导致了微信的共享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