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对我国城镇化发展态势的分析(3)

大规模高速发展的城镇化与广大农村的“空心化”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广阔的农村和大规模的农业人口。鉴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很大、城镇化与耕地保护矛盾突出,城镇人口就业压力大,资源环境承载力已接近饱和的基本国情,城镇化率的长远目标不一定非要像发达国家一样达到70%~80%或更高的水平。

中央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一些地区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面貌有明显改变。

从长远角度,需要构建“大和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包括县城)—小城镇—农村新型社区”为框架的城镇居民点等级体系。特别是中小城市、小城镇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特别是要加强县城及建制镇的城镇建设投入,以县域城镇化作为未来10~15年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传统理念总是将城镇化理解为“农民进城”。这种理念上的守旧,导致了城乡统筹的困难。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实践中已经产生了新的模式。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具有大量的人口分布在不城不乡的小镇,我国部分发达地区也出现这种情况。

可以根据具体条件灵活地发展城镇化。建设生活方式逐步“城镇化”的新农村将是许多地区进行城乡统筹的重要模式。经济繁荣的新农村是我国社会安定的“稳定装置”。

关于城镇化的国际经验与教训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从20%发展到40%用了几十年至上百年,自40%的城镇化率到今天的80%左右的城镇化率又经历了几十年。我们要考虑,我国有没有条件在城镇化速度方面大幅度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进程。

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起步阶段平均每年增加只有0.16~0.24个百分点,加速阶段每年增加也仅达0.30~0.52个百分点。

城镇化率从20%提至40%,英国经历了120年(1720~1840年),法国经历100年(1800~1900年),德国经历80年(1785~1865年),美国经历了40年(1860~1900年),前苏联经历了30年(1920~1950年),日本经历了30年(1925~1955年)。

此后,他们又经过了几十年到近百年的发展,城镇化率达到70%~80%以上。

在阿根廷等拉美国家,4.98亿总人口中有3.8亿人居住在城市,城镇化率高达75%以上,与经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但是其经济水平只及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失业和从事非正规经济的人约占全部劳动力的一半。超过三分之一为贫困人口,其中相当一部分住在贫民窟中,有约2000万人流浪街头。出现虚假城市化和贫困城市化的“拉美病”。

超出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能力的过快、过高的城市化,并不是由于工业化来推动的,而是由大量的失去土地的农民和人口的失业所造成的。这样的城市化是拉美部分国家政治不稳定、社会动乱时有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我国各个时期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充分考虑产业支撑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并参考国际上的经验,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城镇化率年均增长保持在1.0个百分点以下、在中长期范围内以0.8~0.6个百分点为宜。

与此同时,各地区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时,应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符合各个地区实际的发展目标,防止在城镇化率及有关城镇发展指标方面的盲目攀比和赶超。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城镇化   圈地   生态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