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全球治理碎片化令世界面临危险

近一段时期,有关世界是否会进入新冷战的讨论有升温之势。有外媒报分析认为,尽管世界回不到新冷战时代,但由于旧的国际机制改革滞后等原因,全球治理碎片化带来不可预测性和不安全感,这些潜在的风险实在不容小视。

《联合早报》7月31日发表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副教授张云的文章称,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17航班在乌克兰东部坠毁惨剧震惊世界,大部分报道都认为这是一起人为的袭击,而且同乌克兰内战有关。在全球相互依存如此深入的今天,此次事件不得不让人感到困惑:我们是不是回到了冷战时代?去年以来,乌克兰接近欧盟引发的危机发展到现在的内战,战场虽然在乌克兰,但谁都清楚背后则是美欧与俄罗斯之间的大国战略对抗的游戏。

此次马航坠毁事件中大量死亡的乘客主要来自荷兰与马来西亚,这些遇害者既与乌克兰内部纷争无关,也与美俄对抗无缘,却非常无辜地卷入到大国地缘政治漩涡中。这正是“大象打架,草地遭殃”典型的冷战式的牺牲品,与冷战时期的大韩民航客机击落事件如出一辙。

  世界回不到新冷战时代

有专家认为乌克兰危机导致美俄空前的直接对立,美欧对俄罗斯采取了经济制裁,俄罗斯则迅速靠近中国来缓解西方压力,他们认为中国在亚太则面对美国的“再平衡”,同样需要缓解来自美国的压力,这就让中俄走得更近,并且通过金砖五国集团的方式同美国为首的七国集团对抗,一个标准的新冷战图景也就被描绘出来了,随之而生的地缘政治竞争将取代全球化相互依存的观点。然而,“新冷战论”不切实际地估计了内部凝聚力。

首先,中俄不会形成冷战式军事同盟,也不会成为政治同盟。与此同时,中俄虽然都受到美国的压力,但是他们并没有联合提出对抗美国的意识形态。

其次,中国积极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但不希望美国对此误解为反美路线。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到巴西后同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了电话会谈,而去年习近平访问拉美后到加州与奥巴马进行了会谈,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一方面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努力,另一方面则避免美国误读。

中俄关系上同样体现了这样的考虑,5月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中国双方达成了天然气项目,俄罗斯将向中国石油公司每年提供38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时间30年,金额为4000亿美元,相当于每年130亿美元,金额并不是特别巨大。中国的考虑主要是从能源进口多样化的角度,而不是出于对抗西方的战略目的。中国很清楚发展同俄罗斯的战略关系不能以牺牲对美关系为基础,两者是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排斥的二选一的命题。

第三,尽管俄罗斯与美国在乌克兰、叙利亚和伊朗问题上尖锐对立为冷战后首次,但并不意味着俄罗斯将组织反美的对抗阵营。俄罗斯没有推行自身价值观或者价值体系的意愿,也没有在周边积极寻求军事同盟。

俄罗斯目前的“强硬”主要是对应性的,而非主动出击另起炉灶冷战的做法。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全球治理   碎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