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金一南:把历史的包袱转化为现实的财富(2)

家族利益\国家利益

文汇报: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74年台湾事件和1884年中法战争中屡屡被侵略者从海上轰开国门的清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统治,曾下血本经营北洋海军,为何自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以后,添船购炮的工作却停止不前了?

金一南:我们的装备虽然上去了,但伴随落后体制的官僚倾轧、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山头林立等政治腐败痼疾,又葬送了这支军队。政权建立了军队,又腐蚀着它;军队维护着政权,又瓦解了它。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互为牺牲品。

当时大清王朝处于非常复杂的政治情况。慈禧处于半退不退的状态,光绪皇帝即将亲政,慈禧想修颐和园,给自己一个养老的好去处。但在有限的财政下,颐和园和铁甲舰是一对矛盾。修园还是治军?奕譞、李鸿章、翁同龢三人在此问题上的算计,是晚清政治腐败的缩影。

醇亲王奕譞是慈禧指派的总理海军事务大臣。他曾在同治年间坚决反对修园,认为如此耗光国家财政是不明智的。但当自己的儿子被慈禧太后立为光绪皇帝之后,他态度整个就变了,既担心光绪永远只能做个儿皇帝,也担心自己不慎惹怒慈禧,招致更大祸患。既然慈禧想修颐和园,那就修吧,慈禧尽快入园,就能把权力交给他的儿子。正是出于保己又保子的算盘,奕譞改变了立场,主持海军衙门的他成为挪用海军经费修园的始作俑者。

李鸿章原本也是反对修园的,曾上奏“停内府不急之需,减地方浮滥之费,以裨军实而成远谋”。但在恭亲王奕訢失势后,李鸿章的靠山没了,随着与恭亲王多年不和的醇亲王奕譞入主海军,且光绪帝亲政在即,李鸿章不得不开始新的政治算计。他很快摸透了奕譞的心病,决定讨好新主。

李鸿章从筹建海军最力转为挪用海军经费最力,还有一个原因是对形势的错误估计。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的到来,让这位中国近代海军的创始人在一片夸赞声中飘飘然。1891年、1894年两次校阅北洋海军,他感觉“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可摇之势”;1894年7月大战爆发近在眼前,他仍然认为“海军就现有铁快各船,……似渤海门户坚固,敌尚未敢轻窥。即不增一兵,不加一饷,臣办差可自信,断不致稍有疏虞”。早年对日本的高度警惕,变成了晚年的昏庸和麻木。

光绪皇帝师傅翁同龢是甲午战争著名的主战派,可就是这位主战派却在和平时期异常坚定地克扣、停发海军经费。如此行事,既有多年与李鸿章深结宿怨的官场现实,又有满族中央权贵排斥汉族封疆大吏的朝廷背景。在“帝师”翁同龢以及一批满族中央权贵的眼中,北洋水师就是李鸿章的个人资本。削弱李鸿章,就要削弱这支舰队。

西方有人这样描述中国晚清的政治面貌:“此大机器……其诸组之轮,不依一共同之方向而旋转,乃各依其私独之方向而旋转”。结果是在内外利害纵横交织、官场福祸蝇营苟且的形势下,谁也不会将主要精力投入海军建设。外患未至,海军是政治角逐中的筹码。外患已至,方想起以海军为共同盾牌,却为时晚矣。一个政权将如此多的精力、财力用于内耗,怎么能够有效迎接外敌的强悍挑战?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金一南   甲午战争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