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荣衰与执政集团逐渐蜕变成狭隘利益集团密切相关
利益不仅是分析经济现象,也是分析政治现象、总结政治规律的基本范畴。《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利益的解释是,“人们通过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不同需要”。有学者认为,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征的需要”。一般而言,利益可以简单分为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两种。按照“经济人”理性假设,以“公共性”自居的政府官员,本质上也是一个有自身利益的利益集团,故政府官员常常是法理上的“政治人”和现实中“经济人”二者的矛盾体。作为国家公共权力的受托者,政府官员应是一个“政治人”,他应按照公共性的要求从事具有公共利益的行为,以维护并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己任;而现实中,承担多重社会角色的官员往往又无法绕开自身的利益,无法避开“经济人”理性的支配,故经常会选择在更短的时间内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任何一个人或者组织,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取决于他的最大利益——这个根本的需求动机。即使是更具有公共利益的现代政党和政府,由于其成员的自利化,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如果不能有效预防公共利益的狭隘化,最终也会完全成为狭隘利益集团。历史上王朝的更替、国家的荣衰,都与执政集团逐渐失去其公共利益,最后完全蜕变成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狭隘利益集团密切相关。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我们党必须直面领导干部的利益问题,通过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不断完善领导干部做事的利益机制,才能真正地调动好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领导干部也是“人”,他们也是凡夫俗子,不能完全超越利益而存在
社会上,特别是一些党政官员内部传出了与群众路线教育极其不和谐的声音: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过头了,束缚了党员干部的手脚,干部没有干事的动力了”;还有一些基层干部反映,“我们在县乡基层工作,工资本来就很低,做基层干部,不就是图个好办事,图个吃吃喝喝”;甚至还有一些干部公然说,“群众路线教育我们受不了了,再这样下去我们就会辞职,到企业去干!”
实际上,这些问题的出现,正说明了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以人为本,也应考虑到领导干部也是“人”,他们也是凡夫俗子,不能完全超越利益而存在。在深入开展党的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应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和党员群众的正当利益,依法保障党员干部的合法利益,依法破除领导干部的非法利益。通过健全党员干部利益协调机制,完善党员干部干事的动力机制,让领导干部“愿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才是群众路线教育最直接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