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关注度变化趋势图中的各个波峰也体现着一定的含义。2009年是甲午战争115周年,日本针对甲午战争进行了一系列有目的性的宣传。5月日本年度著作《甲午战争,民国诞生》试图扭曲甲午战争侵略本质。7月22日,日本《中央日报》报道了《20小时后的今天甲午战争爆发》,引来了2010年初日本民众对于甲午战争关注度的波峰,这个异常的高峰是2010年9月中日撞船事件的一个预兆。2010年10月,《甲午战争资料初步公开》引来了又一轮的关注度高峰。2011年8月《甲午战争版画、军服展示》,2012年1月日本《每日新闻》发表《日本外相对甲午战争主张》,引来了2012年1月的关注度高峰。2012年8月,钓鱼岛“国有化”事件,引来了一轮关注度高峰。2014年1月,中日两位大使就钓鱼岛及日本修宪等议题进行辩论,以及甲午战争120周年各界对甲午战争的反思,引来了今年关注度的高峰。
民众关注度的突变预示着特殊事件的发生。2010年初关于甲午战争关注度的波峰是否正预示着2010年9月的中日钓鱼岛撞船风波呢?从事后的角度来看,这个论断是成立的。选择合适的关键词,确实能够通过关注度的突变,预测特定事件的发生,这个较为成熟的舆情传播规律在中日撞船事件中得到了确切体现。如果当时关注到这个异常的波峰,进而对其具体的内容进行细致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撞船事件的发生,降低在该事件中的被动性。
民众关注中体现出舆论战攻防不对称。甲午战争于1894年7月23日凌晨爆发,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甲午战争110周年之际,日本的民众关注度高峰在8月到来,而我国民众关注度高峰到将近10月才到来。从2013年以来的数据可以看出,日本的波峰要先于我们到来,这说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这场舆论战中“我们被牵着鼻子走”,我们没有自己的舆论战规划,属于被动应激反应,而非主动有策略的应对。恩格斯的“攻防不对称律”应用到舆论战场上将会被无限放大。在舆论战场上,攻防不对称将体现得更加明显。
远未结束的甲午舆论战
日本学术文章的数量少于中国,但民众关注度却比较高。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章的吸引力。日本的学术文章吸引了读者,而中国的学术文章读者较少。二是舆论传播的方式。日本对于甲午战争的宣传方式多,内容广。三是舆论战中的主动与被动之别。日本可能对于甲午舆论战有着既定的战略规划,主动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而我国在舆论规划方面还有待加强。
甲午战争中,日本采取进攻性的战略,中国采取被动防御的战略。甲午舆论战中,如果不重视这些问题,那么结果同样堪忧。
中国必须让事实说话,以正视听。能否把真实的历史以舆论接受的方式具体化,将是能否打赢这场甲午舆论战的关键。现代舆论体系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成果,舆论引导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舆论体系以其分散性、网络化、透明性、全球一体性为特点,舆论的传播更多地体现为分散的数以万计的网络节点间的互动,自发性与主动性占主导。舆论资源的军民融合和舆论理念的转变是关键。面对信息化浪潮下的现代舆论体系,要科学运用现代舆论传播规律,以民众接受的方式把甲午战争具体化,不断改进舆论战略规划、舆论资源整合、宣传渠道挖掘、宣传方式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用中国的舆论力量捍卫中国的历史与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