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反腐败带来的国企改革窗口
——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中国未来改革的路线图和重要改革任务。其中,对国企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一个重要方向。与前几轮改革面临的情况不同,这一轮要改革的国企都是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一些巨无霸企业已经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团,与政策博弈的能力较强,改革阻力较大。
毫无疑问,在新一轮国企改革中,如何避免国资流失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就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
国企改革“硬骨头”仍在
中国经济时报:一些专家认为,虽然国企改革环境已明显改变,但造成国资流失的风险点依然存在。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容易触发国资流失?
刘尚希:国有资产流失也就是公共资产的私人化,是一种地下私有化现象。自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公有制不搞私有化的原则至今没有动摇,但地下私有化一直存在,至今没有杜绝,利益输送的各种暗流管涌依然存在。从贱卖国企、到管理层自己收购,再到利用“混合”的机会浑水摸鱼,公共资产的私人化也在“与时俱进”。
究其根源,是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所致。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产权制度构建的基础,无论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离不开这个基础。
而公有制条件下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践时间相对较短,仍处于探索之中,在理论上也研究不够,照抄照搬私有制条件下的理论来解释公有制条件下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以及公有制条件下的产权构建,缺乏我国现实条件下的理论与制度创新,以至于国资国企管理制度漏洞百出,无法有效遏制地下私有化的暗流。只有针对公有制的特点,才能找到公有制条件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从而真正堵住公共资产私有化的地下管涌。
中国经济时报:国企改革一直是中国改革的难点和焦点。而今,国企改革重新上路,改革需要破解的难题在哪?
刘尚希:国企改革的难点在于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激励约束机制构建。过去的国企改革偏重于激励,结果导致了“内部人”控制,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约束形同虚设。从形式上看,国企的管理层由国家任命,或组织部、或国资委,体现了所有权的意志,但经营者的责任却无法真正落地,国企经营和投资失败的责任难以问责。
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政企如何分开、政资如何分开等问题至今没有找到有效解决方式。例如,金融国有资产与实体国有资产是统一管理还是分开管理?国资委的角色到底如何定位?诸如此类,都是当前国企改革中难啃的“硬骨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