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新锐观点 > 正文

西方理论无力解释中国的对外关系行为(2)

借鉴传统思想文化提炼中国理念

《中国社会科学报》:很多中国学者认为,应借鉴中国的传统思想和研究成果,从中国几千年来对待世界的方式中,提炼出中国理念。您认为,这是不是解释中国对外政策行为的必要路径?

李少军:我赞成这种研究路径。比如,从战略文化着手进行分析,可以论证中国文明的和平内涵、阐释中国对外关系的政治哲学。

所谓战略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实施战略的根本理念,是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利益与目标、朋友与敌人,以及如何处理外部世界关系的习惯与传统的总和。它根植于民族发展之中,决定一国大致的战略偏好,使国家具有相对稳定的战略模式。

从历史上看,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一旦遇到中央王朝与周边民族矛盾激化时,朝廷中就会发生“和与战孰利”的大讨论。多数情况,采取了“和”的立场,如内迁、安置、和亲、通好、册封等。从总的情况来看,古代中国政治家倾向于和;在不得不战时,采取的是以战促和;在实现了和以后,则特别强调“恩”与“德”的教育和影响作用。

探讨中国古代的战略文化,不能回避与周边国家的以“礼”为特征的关系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基于军事威慑还是贸易吸引力,朝贡制度的目的都在于维持周边和谐,以及以朝贡体现的礼仪,而不在于对周边的统治和领土的占有。

以传统中富于融合安定的因素启迪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的这番分析让我想起了习近平主席日前强调中华民族血液中没有侵略、称霸世界的基因。

李少军:比较中西两种不同的世界主义文明,我们可以看到,其演进模式有很大差异。中国文明的内聚主要是靠非宗教的精神力量,而西方文明的扩张则既靠宗教力量,又靠包括暴力在内的物质力量。这两种模式在历史上起的作用,人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前者实现了最大的民族融合,而后者却在向世界推进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引发了无数战争与冲突。

古代战略文化对中国当代对外关系战略具有重要影响。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思想的提出,以及60年代周恩来阐述的中国外交哲学,均对此有所体现。我认为,在21世纪,反映中国文化传统的中国外交哲学将会在中国的对外交往中继续起重要作用。伴随着全球交往进程,中西文明的互动会更多、更密切。这种互动将促进东、西方文明的相互学习。中国应以自己传统中富于融合安定的因素启迪世界,推动世界和平。(毛莉)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西方理论   对外关系   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