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产能过剩抑或产能不足,都是客观存在,也都是正常现象,供求相等只是一种偶然情况。供求相等只是一种奢望。在改革开放之前,多么地希望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市场有多大需求就生产多少商品,然而,事实证明这是不切合实际的妄想,有人提出用高性能的计算机系统来预测、计算和迅速传递人们的需求,这种想法恐怕也只能停留在书本上,实践中到什么时候都难以做到。因为从需求来说,总是时时刻刻都处于变动中。从供给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逐利本性必然诱导诸多企业进入利润率高的行业,而任何一家企业都难以准确预测和把握市场的需求量,也难以预测和把握生产同一产品的其他企业的实际供给量,必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在一定意义上,市场经济就是未知的生产者遇到了未知的消费者,一切都是未知数,不是生产多了,就是生产少了。我们既看到了“蒜你狠”“豆你乐”“姜你军”等供给不足价格猛涨的境况,也看到了大蒜1毛钱1斤,被蒜农遗弃在田间地头任其腐烂的情形;既亲眼看到猪肉价格猛涨消费者感叹吃不起肉的情形,也看到猪肉价格大跌,养猪户赔得一塌糊涂,小猪苗被遗弃荒郊野外变成流浪猪的情形。
产能过剩抑或产能不足都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产能过剩意味着要么让产能闲置,以求得产品供求平衡,产能闲置不就是资源浪费吗?要么继续开足马力生产,结果就是产品的严重供大于求,价格必然大幅度下跌,最终还得停产。产能不足意味着生产不能满足需求,潜在的生产能力不能发挥出来,如电力不足就会制约用电企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钢材不足就会制约其下游的生产。由此,我们不能得出结论,产能过剩或产能不足哪个优,哪个劣,一只胳膊长,一只胳膊短,显然都是不健康的,健康人应该是协调的。过度的产能过剩与过度的产能不足同样是经济不健康的表现,健康的经济应该是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既不存在长期的产能过剩,也不存在长期的产能不足。
中国产能过剩是企业盲目扩张和政府盲目干预共同作用的结果。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客观存在,不仅仅是我们熟知的钢材、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光伏等过剩,其实其他产业如饭店、宾馆、服装、鞋帽、手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各个产业都过剩,但为什么讨论的焦点都集中在前者而没有集中在后者,有人说前者都是生产资料,后者是消费资料,我认为这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问题的实质是后者在自由竞争中由企业做出理性选择,记得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有那么多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的生产线,为什么今天大多数生产厂家都消失了呢,这就是竞争的结果。供大于求价格就下降,直至下降到了成本以下,谁生产谁赔本,当然就有厂家实在撑不下去,只好关张停业,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没有形成经济规模,对地方的经济及社会影响没那么大。而前者表面看是企业产品以及产能的过剩,是企业盲目上马的结果,实质是地方政府干预的结果。在现有的对地方政府考核目标和指标体系下,各个地区都在努力追求经济增长,实现所谓跨越式发展,都在尽一切可能招商引资,都使出了浑身解数为外商提供最优惠的条件,都在争取大项目,最终结果是生产项目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特别是同一项目在各个地区同时上马,出现了结构趋同,进而出现了产能过剩。因此,产能过剩表面看是企业投资过剩,实质是区域经济恶性竞争和地方政府过度引资的结果。特别是我们看到,一方面是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有的地方政府乐此不疲地继续引进这些过剩产能,而在国家的相关部委居然能够获得审批通过。进一步讲,所有产能过剩的项目都经过了相关部门的审批,可见,我们常说的钢材、水泥、电解铝等过剩项目又是审批的结果。
解决产能过剩关键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产能过剩,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下降,长期低于成本企业就难以支撑,必然倒闭,这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盲目生产必然要付出的代价,我们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我们也要相信,在一个过剩产能的行业中不可能所有企业都倒闭,一定是管理和技术水平比较低、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营销模式滞后的落后企业被淘汰,相反,有的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比较高、产品符合市场需求、具有创新型营销模式的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之后浴火重生,显现出勃勃生机。犹如人是有生命周期的,企业也是有生命周期的,生生死死都是正常现象。世界500强企业轰然倒塌的也不在少数。正是有一部分落后企业的退出,才有更多的稀缺资源配置到效率更高的企业中,这就是进步。市场经济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能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治理产能过剩,就需要充分运用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政府无须干预。如果说过去在治理产能过剩方面有教训,最大的教训莫过于政府过多干预,过多救市。
(作者系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