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公共政策执行的阻滞因素与效能提升

【摘要】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的执行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滞因素。因此,必须及时发现这些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阻滞因素,并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路径,在提升公共政策科学化水平、提高公共政策的信息沟通水平、提升公共政策的群众参与热情、平衡政府及其部门之间的利益等方面下功夫,切实提升公共政策的执行效能。

【关键词】公共政策 执行阻滞 效能 提升

近年来,我国所制定的许多公共政策均以地方政府的工作经验作为基础,甚至许多公共政策直接由地方政府直接制定和组织实施,地方政府既是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同时也是公共政策执行的主体。

然而,地方政府所制定的公共政策只有在符合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目标之时,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得到贯彻和落实,才能让民众通过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而实现民生的改善。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阻滞因素

当前,我国的各项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各种矛盾和问题越发在改革的过程中呈现出来,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的执行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滞因素。所以,如何及时发现并针对不用的问题而采取不同的解决路径,切实提升公共政策的执行效能,已经成为我国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阻滞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一些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存在敷衍现象。应该说,目前我国大部分地方政府对公共政策的执行是严格认真的,无论是执行上级政府的公共政策,还是执行本级政府自行制定的公共政策,均达到了应有的效能。但是,出于地方政府利益或者其他复杂因素的考量,一些地方政府在执行公共政策之时存在敷衍现象,如一些地方政府在执行上级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之时采取变相不执行、敷衍执行等。一些地方政府十分重视公共政策的制定,却忽视了政策的执行,这不仅不能实现政策的预计效能,反而引起民众的反感,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伤害,对民生问题的解决也毫无帮助。

第二,一些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不够灵活。由于一些地方死板地执行上级制定的公共政策,政策的执行不够灵活,无法保障公共政策效能的实现。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不同,如果各地不加变通地机械执行上级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必将导致政策的适用性大为降低,好的政策无法发挥应有的效能。之所以产生政策执行不够灵活的现象,原因在于地方负责政策执行的工作人员不懂得因地制宜执行上级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没有将政策与本地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而是照搬照抄,导致政策被狭隘地、死板地执行,这不仅不能实现预期的效能,反而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第三,一些地方政府对上级政策阳奉阴违。与不加变通地执行上级政策相反,一些地方政府搞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阳奉阴违。从表面上理解,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不执行上级政策,甚至是执行和上级政策完全相反的本地政策。然而,随着上级政府对政策执行督促检查的力度加大,一些地方“顺应”需要,产生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变种,甚至上下级政府之间“联合”搞“对策”,共同应对中央政策。①还有一些地方在执行上级政策之时,为了维护本地的局部利益,甚至是为了维护领导个人的非法利益,通过各种途径制定从表面上与上级保持高度一致,而在实质上却完全相反的政策。此种现象,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升级版”,追究起来更为不易。

第四,一些地方政府选择性执行公共政策。一些地方政府在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首先要考量的问题就是执行这些公共政策是否能够为本地带来具体利益,甚至部分地方政府考量的是通过政策的执行能否给个别领导干部带来具体利益,这些所谓的“利益”自然包括合法利益和非法利益。这些地方政府在执行上级政策或者自己制定的政策之时,对政策进行过滤划分,对自己有利的就坚决执行,对自己不利的就“变通执行”,甚至不执行,政策的执行具有主观臆断性,导致政策无法得到有效执行,公共政策本来应具有的效用无法得到真正发挥。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效能不高的深层次原因

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公共政策执行中遇到诸多阻滞,导致地方公共政策的执行效能大受影响,其深层次原因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第一,公共政策自身的繁杂性特征,影响了其执行效能。公共政策的繁杂性,表明公共政策在制定的过程中就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会持续到执行的整个过程。公共政策是否合理、公平、稳定等,均对政策的执行效果产生影响。比如,就公共政策的稳定性来说,只有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具有相应的稳定性,才能获得良好的执行,某些“朝令夕改”的公共政策无法发挥良好效果,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

第二,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涉及各方利益,这些利益方必定想方设法通过影响公共政策以保护自身利益。比如,地方政府本身也是公共政策的利益主体,因此,其在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可能会考虑自身利益,从而选择性地执行上级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导致公共政策的效能大受影响。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各部门、地方政府各官员和相关机构、人员均可能会成为公共政策的利益主体,这些利益主体由于受到趋利性的影响也会想方设法对公共政策的执行施加影响,以维护自身利益。

第三,公共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之间的信息存在不对称的现象。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之间的信息是否对称,是关系到政策执行效能的重要因素。当前,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导致地方政府无法真正理解上级政策,从而在执行过程中产生偏差,影响了政策的执行效能。比如,公共政策在层层下发执行的过程中,由于地方政府可能对上级政策的理解不到位,和上级的意图存在着差距,从而大大影响了政策的执行效能。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公共政策   效能   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