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发展经验的前后两个30年
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六十年间,已经发生了8次经济危机,而这些危机均与国家工业化阶段性特征有关:在“城乡”二元对立的基本体制矛盾约束下,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整个体制的改革所产生的制度成本均向“三农”转嫁,因而城市的产业资本就可以实现“软着陆”,原有体制得以维持;而不能直接向农村转嫁的危机,就导致产业资本在城市“硬着陆”,引发政府财税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一)第一个30年:完成内向型工业化原始积累
1、在1950-60年代,中国“第一次外资”因苏联1957年援助投资中止而发生1959-61和1968-70两次危机。
建国初我们唯一有的一个外国投资就是苏联,因此我们的全部上层建筑、政治体系、教育体系乃至军事体系都是仿照苏联的,叫做“全盘苏化”。到了要偿还这个投资的时候,中国经历了两次因高负债带来的危机,两次危机都向农村转嫁。第一次危机:1957年苏联停止投资,1958年我们就搞了“上山下乡”。第二次危机:1966年还完苏联投资,接着就遭遇了因过度负债必须还债而造成的第二次危机,因此出现了从1967-1969三年的知青下乡,向农村转嫁这批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2、在1971-80年期间,中国“第二次外资”引进西方设备,造成1974-76年和1979-81年两次危机。
1970年开始,中国要调整产业结构,因为以前留下的产业结构偏军事、偏重工业,于是引进43亿美元的西方设备,改造工业结构,历史上叫做“四三方案”。70年代引进40多亿美元,迅速造成70年代的那场债务危机,爆发为1974年财政赤字,因为那时只有一个经济主体就是国家,于是造成了1974-1976年最后一次“上山下乡”。
1977年制定的“八二”方案,更大规模引进外资,造成1978年财政赤字突破100亿,1979年连同对越战争的军费开支财政赤字突破200亿。但这次危机无法转嫁给农村了,因为人民公社解体了。所以八十年代之后遭遇危机就不能再向农村转嫁了,于是乎就砸在城里,砸在城里就得推行大规模城市改革,于是1979年政府推出价格双轨制和对地方放权让利。
(二)第二个30年:完成外向型产业结构扩张
1、在1980-90年,中国“第三次外资”(开放改革)造成1988-89和1993-94年的两次经济危机。
改革到1980年阶段,80年代后期出现的那场危机,我们说是价格闯关。因为物价调控又导致了1989年出现的市场停滞,滞胀形态危机在1988、1989年爆发。
1990年代这场危机的爆发,我们把它叫做三大赤字同步爆发,外汇赤字、财政赤字、金融赤字,三大赤字同步爆发在1993、1994年。中国怎么度过的这次危机?中国出台了三个重大政策:汇率改革一步变轨、分税制改革、国企改革,外汇、财税和国企的三大改革,导致90年代后期中国加快全球化的步伐。
2、到19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加快全球化是“第四次外资”,带来1998-99年输入型通缩和2008-09年输入型通胀危机。
随着经济外向度在1997年增加到70%以上,中国开始遭遇第一次输入型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外需显著下降,政府随即启动国债投资拉动增长,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相对比较主动的危机应对行为。
由于全球过剩,于是2008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爆发之后当然会影响中国。这次中国还是得用“乡土中国”来实现软着陆。怎么实现?中央强调解决“三农”问题,国家投资解决农村公共设施以及小型道路小型电力小型排污等小项目,这里就有一个契机了,非常有效。
在互动问答环节,温铁军教授对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作出了预测。他指出,现在最大的威胁是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以量化宽松向全球输入过剩流动性,美国、欧洲、日本相继以政府直接干预的手段,一手增发货币,一手增发国债,其结果都是这个世界的通货膨胀,一定会导致这个世界的基本品市场——粮食和能源市场出现大幅度的波动,会越来越多地把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宗产品金融化,因此未来一段时间是资本市场恶性竞争的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