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积极思维”
近年来,更多的研究揭示出了积极思维在生活中的种种消极作用。
厄廷根和同事们曾通过一系列实验,指出对未来的积极想象会影响大学生追求目标过程中的计划性以及责任心。
在其中一个实验中,研究者首先要求女被试写下最困扰自己的人际关系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怎么能够跟喜欢的男生在一起”,或者是“如何改善和妈妈的关系”等。接下来,女被试们分别就自己提出的问题,思考在解决方法上的四个优势关键词和四个劣势关键词。
然后,女被试们被随机分成三组。第一组需要选出两个优势关键词和两个劣势关键词进行详细的情境想象,并且将情境想象写下来。因此,这组被试是既有积极想象也有消极现实思考的混合组。
第二组被试则将自己的四个优势关键词扩展想象,并将自己的想象写下来。因此这组被试是积极想象组。最后一组只将自己的四个劣势关键词扩展想象,她们是消极现实组。
最后实验人员测量各组被试对解决这个问题的计划性、责任心以及被试对问题解决的成功率估计。实验结果显示,混合组解决问题的计划性、责任心都比其他两组显著要高,而积极想象和消极现实组之间的计划性与责任心则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者进一步分析发现,对于混合组来说,被试对问题解决的成功率估计越高,她们的计划性与责任心就越高。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管理学教授希瑟·卡佩斯(Heather Kappes)与厄廷根合作,在2011年进一步考察了积极思维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他们在研究论文的开篇写道:“对于找工作的人开始,是把自己想象成CEO更容易找到工作,还是质疑自己是否真的能获得理想职位更容易找到工作呢?渴望爱情的年轻人在以下哪种情况更容易取得成功:想象自己走在路上就会遇到钟情之人,还是相信自己在约会某人时结结巴巴十分尴尬?”
他们发现仅仅是前者,并不会带给人更多的成功。他们找来一些学生,让他们相信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会是什么样子。一些学生把这一星期想象得非常顺利,而另一些学生则预想得更为中性。一星期过后,研究人员采用了一些特定的指标来测量这些学生在这一周当中表现得如何。结果他们发现,拥有积极想象的学生在这一周中取得的成果相对较少。
“尽管拜恩没有为她的观点提供证据,但我们可以用数据来测量它们的价值。”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的亚当·奥尔特(Adam Alter)在一篇博客文章写道。他曾经是卡佩斯的老师,并且他显然也对鼓吹积极思维的做法持怀疑态度。
在厄廷根进行的其他一些实验中,被试同样被分成混合组、积极想象组和消极现实组,分别探索不同组别的被试在追求目标时的情绪反应以及行为倾向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只进行积极想象的被试在追求目标失败后会体验到更多的失望情绪。积极想象的被试也会在为目标进行奋斗时更加拖延和较少付出努力。最后这一点被研究者们认为是持有积极思维的人较不容易成功的背后原因。
厄廷根测量过三组不同的人对于参加一个自我效能提升项目的积极性以及行动倾向。混合组需要想象自己完成项目后所获得的成就以及要获得这些成就可能遇到的问题,积极幻想组只需要想象自己完成项目后所获得的成就,而消极现实组则想象获得成就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实验结果表明,混合组的人更愿意参加这个项目,也更愿意在项目中投入时间和金钱,他们也更愿意推荐朋友一起来参与这个项目。
混合组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所显示出的优势,是来自混合组的心理对照(mental contrasting)。混合组被试同时进行积极幻想与消极现实的思考时,会联接对照美好未来与现实困境,这帮助个体注意到要达到幻想中的美好未来,则首先要克服现实的困境。这会促进个体采取行动接近美好幻想。但如果只有美好幻想或者只会哀叹现实的困难,个体便很难采取行动,也永远到不了那个美好的未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