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要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
中国青年报:但这些博弈有可能会伤害到老百姓的利益。
吴江:对于需求方来说,广大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公共服务,企业也离不开科研机构提供的服务。
公共服务分两部分,一块叫基本型的公共服务,一块叫发展型的公共服务。基本型公共服务实际上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因此要求均等化,实现城乡统筹。现在,农村和城市的公共服务不均等。在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国家投入不足。
非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像高等教育,投入很大;而乡镇卫生所、防疫站、血站等,这些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却很少。
事业单位分类很重要的目标,是政府公共财政要负担基本公共服务,考虑服务对象的诉求,满足广大老百姓最基本的要求。换句话说,哪儿弱,就要给哪儿投钱。
中国青年报:这样的话,财政经费是否可能存在不足的问题?
吴江:所以,不是公办的服务提供单位越多越好,现在已经很多了。以后要大量发展民间组织,民办教育、公益社会组织等,要成为大头。只有这样,社会运转才是良性的。
我们科研研发投入1.18万亿元,占到GDP的近1.95%,这个投入正在慢慢走向良性。因为76%是企业投入,只有24%是政府对高校、科研机构的重大项目投入。这个比例大体上和美国持平,可以说是市场在办科研。
中国青年报:但乡镇卫生院却没什么活力,农民看病也不愿去那里。
吴江:乡镇一级是为农民服务的,农民很难用钱来养医生。所以,应该由国家出钱负担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但长期以来,我们对基层卫生院的投入不足。
另外,乡镇条件艰苦,缺少好的医疗卫生人才。医疗卫生人员没有高收入是政策问题,因为补贴太少,完全依赖县一级,又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现在财政分灶吃饭,谁的孩子谁家抱,但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还应该主要来自于中央和省两级。
现在有了“新农合”,情况有些好转,大部分“新农合”的资金都可以留在乡镇卫生院,农民的基本医疗有了保障,这是非常利好的消息。
卫生、文化投入都是分税制带来的问题。这些领域将来的发展,还是应着眼于市场机制,着眼于民间社会投入,不能完全靠政府投入。不管是基本公共服务,还是发展型服务,怎样加大社会参与,都是重要问题。
改革的难点是人的既得利益怎么办
中国青年报:现在改革的难点在哪儿?
吴江:企业改革最大的难题是减员增效,事业单位也是如此。目前,事业单位确实存在人浮于事的问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教授很多,研究员很多,未必就做出很多贡献。资源浪费、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普遍存在。改革的难点是人的既得利益怎么办。
事业单位改革不可能走企业完全下岗的路子,3000多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67%是专业技术人员,我们国家最好的大夫、教师、科学家,基本都在其中,不可能全部下岗了事。改革既要维护这些人的利益,更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政府角度来说,就是要加强职能转变,加强财政投入。
中国青年报:还有事业单位行政级别的问题。
吴江:对于行政化,大家既深恶痛绝,又难以割舍。所以,怎么取消行政化,就是难点。
行政级别证明社会地位,所有待遇都跟行政级别绑在一起,如此一来,这个级别就永远撤不了。撤了行政级别,就是触动了这些人的利益,这些人就成为利益的藩篱了,即使再壮士断腕也不行。
那么,怎么找到一个新的办法呢?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一个自己上升的空间,都有一个体验自己社会价值的理念。我说的不是价格,是体现价值理念。换句话说,取消行政级别,就必须要给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社会地位,给予相应的级别和层级,即给予教授、讲师、助教这些相应层级不低于行政层级的社会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