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光
留苏时期的刘国光
刘国光部分著作
刘国光部分著作
四月的北京,春光明媚。记者来到位于建国门内大街5号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一位曾经在经济学界刮起“旋风”的经济学大家如期相约。他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国光。
他年逾九旬,在经济学领域辛勤耕耘六十余载,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和改革开放作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他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深切关注现实问题,被人称为勇敢的马克思主义战士。
启蒙:“知识,是引导人生走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刘国光的故乡南京沦陷,这个十四岁的初中生被迫流亡湖南、四川等地。
家园被占,亲人离散,何以解忧?唯有知识。在那段充满离愁别恨的时光里,李大钊的一句“知识,是引导人生走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成了刘国光的座右铭,书店因此成为他常去的地方。在那里,他阅读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张仲实的《社会科学教程》、沈致远的《经济学概论》等著作,从此对社会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1938年,刘国光进入四川国立二中读书,学校图书馆藏有多种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如饥似渴的他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时光,每天早起晚睡,勤奋钻研,不肯懈怠。读书之余,热血的青年也不断思考着祖国命运、救国之道。在这期间,他“邂逅”了一本影响其一生的书籍——《资本论》。
当时《资本论》尚未出版,但有很多介绍和解读的通俗小册子。读完这些小册子,一股强大的力量促使刘国光迫切想看到原著。待《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他立即买来认真阅读。《资本论》犹如灯塔,为刘国光指明了人生之路,也使他坚定了“经济救国”的志向。
1941年,刘国光以优异的成绩被西南联大录取,并且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经济学专业。当时西南联大的校舍全是一排排的土坯房,宿舍、教室的条件十分简陋,但这里聚集了全中国最出类拔萃的学者,在经济系讲课的老师有陈岱孙、徐毓枬、赵乃抟等。陈岱孙先生是西南联大经济系主任,主要讲授西方经济学;徐毓枬先生是凯恩斯的学生,也是国内第一个翻译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学者。
大学期间学到许多西方经济学知识,但刘国光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兴趣并未消减,先后读完《资本论》的二、三卷,大学毕业论文更是选择了以马克思地租理论为主轴的题目,在赵乃抟教授的指导下,他融贯西、马经济学两大理论派别,重点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这篇论文奠定了刘国光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不解之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