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最集中、最系统反映底层劳动人民利益的平民思想家,第一个完全站在弱国小国立场上提出一系列反战理论与防御战略的伟大军事家,第一个足以同古希腊科学家比肩的东亚科学家。”山东大学终身教授曾繁仁如此评价墨子的历史地位。5月10日,由中国墨子学会、山东大学等联合主办的第十届国际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在济南举行。围绕墨学所蕴含的现代价值,与会学者展开探讨。
“绝学”始终处于形灭实兴状态
东周时期,儒墨并称“显学”。韩非子在其《显学篇》中曾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然而自秦之后,墨家思想近乎湮灭为“绝学”。“在近2000年的历史中,研究墨家学说者寥若晨星,可考证者仅有晋朝鲁胜、唐代乐台等。”山东大学教授周立升介绍说。
武汉大学教授朱传棨认为,把墨家思想,特别是其哲学思想放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数千年发展历程中考察,可以发现其处于形灭实兴的状态。“墨家学说的精神影响着主流学派。应该看到孟子‘性善论’及民本思想受到了墨子《天志》中‘天民’思想、《尚贤》中‘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哲学认识论上,墨子思想的影响更为深远。墨家‘三表法’中强调经验对于检验认识真理的重要性,在此之后荀子的‘符验’、韩非子的‘参验’到汉代扬雄的‘有验’和王充的‘效验’、‘证验’,乃至宋代以后的‘有验’思想,均受墨家‘三表法’的深刻影响。”朱传棨说。
20世纪以来,随着“五四”之后墨学科学价值的发现,乃至80—90年代墨学研究的重新启动,涌现了一批相关研究成果,涵盖文献学、逻辑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对墨学“复活”并成为“显学”这一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与会学者感慨之余也表示,对墨家思想发展的认识应基于历史学史和文化学史的发展规律。朱传棨认为,任何学派的思想观念、哲学概念不仅要与其共存的其他学派的哲学发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而且还同其之前和之后的哲学观念发生沿袭与变革、吸收和剔除的相互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