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治理的变革(2)

中国国家治理的展望

中国三十多年发展成就的取得,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无疑发挥了重大的作用。⑦随着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深入,未来我国改革面临的难度也将越来越大。一系列体制性的难题也将随之出现在改革的议程之中。因此,如何进一步推动国家治理的改革,进一步适应于我国未来改革的需要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任,反映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思考。

从政治史角度看,人类政治发展的进程就是一部国家应对经济社会挑战而不断演进的波澜壮阔历史。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构建一个有效应对的这些挑战的国家成为了政治发展史的重要篇章。对此,众多学者们在国家建设的领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从总体历史发展趋势来看,民主参与、责任制和法制构成了其中的核心内容。⑧从这三个方面推进国家自身的发展变化,对于我国的治理而言,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拓展民主参与。从人类政治发展的历程来看,民主参与水平的提升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现代的国家治理活动中,能否充分发挥公众的参与意识,提升民众的参与水平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发展趋势。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当然,民主和现代化一样,也要一步步的前进,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⑨在我国未来的治理改革中,提升民众民主参与的思想意识,拓展民主参与的渠道,提高民主参与的质量,都能够有效促进国家治理的改革和现代化。

落实责任性。国家治理活动中涉及到大量的决策问题,因此能够对于自身决策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能够及时而有效的满足公民的利益诉求,是体现国家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我国而言,责任性的实现需要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改革。在内部,通过持续的制度创新,进一步落实责任性的实现。这包括预算公开制度,重大决策的协商制度,行政责任的追究制度等制度。在外部,治理的实现则需要依靠社会团体的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的监督和社会舆论的监督。

推进法治。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体现,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在治理的改革中,能否遵守法治的原则是政府治理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通过一系列的立法活动,我国基本建立了健全的规范公共权力的法律体系。因此未来改革的重点,就是确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通过严密的法律体系来规范国家行为,以确保国家治理改革严格遵循法律的框架。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EA110055)

【注释】

①王兴伦:“多中心治理: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②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年,第30~33页。

③郑永年:《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8~109页。

④王绍光:“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⑤周光辉:“当代中国决策体制的形成与变革”,《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⑥马骏:“中国预算改革的政治学:成就与困惑”,《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⑦徐湘林:“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5期。

⑧[美]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毛俊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29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8页。

责编/张晓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改革开放   变革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