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凝聚社会共识的基本路径
社会共识属于社会心态,社会心态则集中体现了该社会的现实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社会共识是具体的历史的,即在不同国家及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共识是不同的。那么,当下中国最需要凝聚的社会共识又有哪些呢?笔者认为:
一是改革共识。改革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法宝。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当前,人民群众对改革的诉求期待很高,因而我们要通过关注凝聚起人们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共识。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凝聚改革共识,改革攻坚克难之路才能畅通无阻。今天很多领域的改革都进入了“深水区”,凝聚改革共识,就是要凝聚攻坚克难的力量,当然也包括听取对改革的各种议论和反对意见,这也正是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所必需的。
二是发展共识。众所周知,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落后挨打的历史,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巨大成就更是反复表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我们解决国内外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今天,面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观念转变,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在今天,只有在全党全国人民中达成发展比任何时候都重要的社会共识,我们才能以与时俱进的理念解决各种复杂问题,也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奠定雄厚物质基础。
三是稳定共识。稳定压倒一切,稳定能为改革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中国这么巨大这么复杂的国家中,没有稳定什么事都办不成。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维护稳定是全民共识的底线,也只有在全社会达成稳定的共识中,大改革大发展才能持续不断地得以实现。
在新形势下,如何才能更好地凝聚社会共识?笔者以为,应着重在这几个方面和环节发力给力。
以利益关系的公正协调来凝聚共识。现阶段,中国正面临日趋加重的社会矛盾与冲突,因而凝聚社会共识就应该从缓和社会矛盾与冲突入手。当今人民群众遇到的问题,主要有物价高、房价高、看病难、就业难、教育不公、分配不公及官员贪腐等问题。从总体上看,绝大多数社会矛盾属于利益矛盾,绝大多数社会矛盾冲突是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冲突。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执政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包括广大网民的支持和拥护;也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社会共识才能日益凝聚起来。为此,一方面,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最重要的切入点。通过加大分配调节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这对达成社会共识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要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是达成社会共识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规范社会行为,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现阶段,凝聚社会共识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兼顾各方利益诉求,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以政务信息的公开透明来凝聚共识。要凝聚共识,就要在全社会形成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风气,以信息公开促成社会共识。要及时主动公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等信息,向群众说真话、交实底。说真话、交实底,说白了就是要政务公开。事实表明,坦诚相告才有社会共识。政府部门越是公开透明,越善于倾听民意、吸纳民智,就越容易达成社会共识。很多事情如果越不说真话、交实底,就越难说得清楚,也越容易造成误解,最终必然严重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特别是当一些突发事件、一些极易引起社会普遍猜疑的事情发生时,只有把真实情况坦言相告、和盘托出,才能争取到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凝聚起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来推动问题的解决。
以意识形态建设的加强改进来凝聚共识。其一,当前,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与多层性,带来了凝聚共识的艰难。对此,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维持社会向心力的凝聚因素。这就要求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又与时俱进地改进意识形态工作,以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使全体人民有共同的社会规范和价值导向。当然,凝聚共识不是否定分歧,也不是苛求一律,而是在多元中寻找“最大公约数”,在存异中求同,在分歧中求和。其二,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有效开展网上舆论工作来凝聚共识,已成为当今各级党政部门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各级党政部门必须以积极主动、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新媒体,通过教育培训引导干部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新媒体,不断提高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主旋律,发挥正能量,引导凝聚广泛共识。
以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践行来凝聚共识。在今天,凝聚共识已并非一句口号,它包含了社会各阶层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价值观认同,为此必须大力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现阶段我们凝聚社会共识的核心。而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社会共识,就至少应从这几方面做出努力:一是从理论上说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家真正理性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通过学校教育、理论学习、社会宣传等方式,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深入人心。三是通过媒体和其他方式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人物和群体,以形成一种激发正能量的良好氛围,使之影响和带动更多群众。四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成硬约束。比如,诚信在今天显得越来越重要,这就可以通过法律制度的规范使违背诚信原则者付出代价,从而使更多的人受到警示。总之,要通过多方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社会共识,发挥其应有的凝聚作用。
以官民上下的理性互动来凝聚共识。罗马城不是一夜盖起来的,中国发展中有很多问题必须解决,但又不可能一下子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既需要党政干部坚定引领各项改革,也需要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改革。为此,就要求搭建好官民对话交流的平台。应该说,政府欢迎批评,民众理性表达,这是解决问题与矛盾的正途,也是全社会共同追求、互利双赢的最佳共识。以时下官民网络对话来说,理性探讨方能凝聚新媒体时代的社会共识。首先,作为党政干部要拜人民为师,听得进“逆耳之言”。善于倾听人民群众的批评,哪怕批评并不一定准确。只有认真倾听群众批评,切实走群众路线,真正为群众着想,了解群众的困惑与诉求,及时回应群众的质疑,才能化解矛盾,赢得理解和支持。其次,作为网民也应秉持一种建设性的态度。在理性表达的基础上推动问题的深入解决,而不是只图一时发泄之快,以致错失处理问题的良机。总之,凝聚共识的推动力应是顶层设计与基层期盼相结合,上下互动,在多元中寻找共识生长点,在不同观点的表达中寻求“最大公约数”,在广泛听取民意中凝聚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共识。
(作者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责编/张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