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与95年前多数人立志于为救国图存摇旗呐喊有所不同,当下中国青年的理想更趋个性、多元。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他们“负重”前行,“匍匐”逐梦。
在这样的节日里,我们当应关注他们的理想,关注他们为实现理想付诸的努力,关注现实压力下他们的迷失和怅惘,关注他们与若即若离的未来之间那段未知的距离。
百年社会变迁剧烈 青年理想日趋个性多元
与1919年中国被列强竞相瓜分的社会现实不同,如今的中国社会获得了千百年来未有的发展,而青年的境遇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下的中国青年,不再为救国图存摇旗呐喊,他们的理想以及理想的实现途径也日趋多元化。
中国人的理想总是和家庭紧密相连,青年人的命运往往与家庭的命运联系在一起,36岁的“老青年”程刚正是如此。
“我的家乡是北方一个普通小镇,我的家庭并不富裕。我的理想就建立在这样的物质基础上,年轻时候,我希望我的家庭过上幸福的日子,改变家里的贫困就是我的理想。”
在上述目标的支撑下,程刚主攻医学,专注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最终拿到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博士学位。
如今,在亲友的眼里,已经是某知名外企亚太区副总的程刚有房、有车、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是一个“标准”的成功者。而他却告诉记者,与“成功者”这些别人送给他的华丽标签相比,他更看重自己为理想做出的奋斗。
“我的经历总结起来就是‘努力’两个字。中国人强调‘三十而立’,我三十岁的目标完成了,但是人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说。
随着社会发展的多样化,理想已不再是某些事业的专属名词,有的人希望成为官员实现政治抱负,有人的理想则是自己做老板为人生赢得自由空间。而在庞民利看来,“理想”二字则与“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庞民利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支撑我奋斗下去的,是我对家庭的憧憬,一个快乐的家就是我的理想。”
28岁的庞民利来自江西,2009年从南开大学毕业后,他只身到山东做外贸,如今已在这里娶妻生子。
庞民利告诉记者,毕业后直到现在,他每天平均要工作十多个小时,目前年薪逾五十万,做起了老板。“每个人对理想的定义不同,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理想,但是通过奋斗为自己赢得美好生活一定是理想的一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