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共性实践的困境与超越
互联网降低了公民进入公共空间的门槛,拓展了公共性的实践空间。在网络空间中,公民可以突破现实社会的时空限制,广泛参与公共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公共意见、超越在场限制参与公民行动。然而,互联网对公共性实践的效应是复杂的,因为网络使用者是能动的个体行动者,他们在与开放、自由、匿名、弹性、去中心的网络空间遭遇后会以不同方式进行网络表达,从而导致网络公共性实践呈现出复杂多元的面貌。网络空间在拓展公共性实践的同时,也在某些层面限制了公共性实践的充分展开。
首先,互联网虽然拓展了人们的信息交流和社会互动,但是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联系常常呈现出一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同质性偏向。除了大量陌生人之间的浅层次交往外,互动和信任程度较高的网络交往,大都局限在那些兴趣相同、观点相似、利益一致的人群之间。网络空间中信息交流和社会互动的结果往往是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原有的意识和立场,仿佛与自己不同的意见都不存在。桑斯坦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回声室效应”。⑥回声室效应的一个后果就是造成“群体极化”,即各种对立的观点越来越走向极端,不同团体之间、团体与社会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明显,从而增加了不同意见群体之间的协调难度,甚至造成网络公共空间的切割和碎片化。这意味着互联网虽然能够将不同的社会群体吸引到同一个信息和行动平台中,但无论在讨论议题的选择上,还是在行动方向的抉择上,互联网并没有能够减少群体之间的分化与隔阂。而一个健康发育的公共领域需要各种不同意见、观点之间的理性交流与讨论。
其次,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社会后果是导致传统的社会边界和社会机制发生了转变,互联网创造了一个虚实交织的社会空间。⑦在这一虚实交织的网络社会空间中,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前台行为和后台行为之间的边界变得不再清晰,从而引发了个人行为公开化、后台行为前台化。一方面,以前只是作为私人话题的个人情感、内心感受,在网络空间中成为可以公开讨论的话题,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开始变得非常模糊;另一方面,网络空间中针对公共话题的讨论,又很容易被偏激的网络情绪所感染,导致公共讨论沦为网民想象力的肆意发挥和情绪的无原则宣泄。语言暴戾、道德审判、煽风点火等非理性行为就是这种情绪无原则宣泄的具体表现,它们会对网络空间中的公共性实践构成威胁,甚至有可能最终毁灭公共性本身。
最后,网络空间中行动者的身体不在场导致行动不确定性的加剧。当人们认为别人不知道自己是谁时,其网上行为有可能会变得肆无忌惮,这容易引发负面行为后果的产生。正如安德鲁·基恩所说,互联网就像打开的潘多拉盒子,它让我们的社会产生了频繁接触色情文化的年轻人、从事网络剽窃的盗贼、患有强迫症的网络赌博者以及各种各样痴迷者;它诱使我们将人类本性中最邪恶、最不正常的一面暴露出来,让我们屈从于社会中最具毁灭性的恶习;它腐蚀和破坏整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和价值观。⑧这种因为行动不确定加剧而导致的负面效应,同样也会腐蚀和破坏公共性实践所赖以展开的价值基础。
麦克卢汉认为,任何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引入一种新的尺度,从而引发信息传播、社会结构和行为模式的转变。互联网塑造了一个虚实交织的公共性实践新空间,触发了公共性实践的结构转变。然而,网络公共性实践目前仍面临着意见群体隔阂、公共空间碎片化、情绪性行为多发、公共性实践的价值基础受到行为不确定性的威胁等困境。要化解和超越网络公共性实践中的这些困境,亟需致力于培育具有自律精神、责任担当和公共参与意识的网络公民,培育具有公共性理念、践行公共性价值的网络公民团体;重建社会信任,尤其是公共权力部门与公民团体及普通公民之间的信任,推动公共权力部门与公民团体之间、公共权力部门与普通公民之间以及不同的公民团体之间的对话、交流和协商。
(本文系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互联网的社会影响研究”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公民网络行为规范及引导抽样调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G14-ZX17、10BSH025)
【注释】
①[美]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刘锋译,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88页。
②[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汪晖译,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125页。
③J.B.Thompson, Media and Modernity: A Social Theory of the Media, Cambridge:Polity Press, 1995. p.245.
④[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567页。
⑤刘少杰主编:《中国网络社会研究报告(2011~2012)》,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92页。
⑥[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黄维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7页。
⑦黄少华:“风险社会视域中的网络社会问题”,《新华文摘》,2014年第6期。
⑧[美]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丁德良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年,第159页。
责编/ 张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