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记 者: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的指导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问题,是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为指导。我们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者之间的关系?
程恩富:首先,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成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近代中国,面对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各种主义和主张先后出场,有些还颇有声势和影响,但最终都昙花一现地消失或破灭了。只有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和战略思想以后,才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取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走向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繁荣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假如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想象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正确性和强大威力,从而成为立党立国、治党治国之本,其指导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其次,马克思主义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着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作用。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正确解决影响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传承与变革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有效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不致迷失方向。如果忽视或者放弃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各种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复古主义等就会泛滥,西方统治阶级的主流价值观念便会乘虚而入,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就会受到冲击,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就可能被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会受到干扰甚至迷失方向。
最后,马克思主义是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条红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对美好未来向往和追求的集中表现。马克思主义赋予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科学的内涵,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供了有力指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道德领域的生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记 者:马克思主义对于我国和世界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那么,我们如何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程恩富:实践和实现这一战略任务,对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来说,它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观点通俗化、具体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大众化,是因为任何基本理论都不是大众自发活动的产物,而是少数理论家精神劳作的产品。如果不经过大众化,即使客观上反映了大众的利益和诉求,也未必能被大众所理解。马克思主义必须经过艰苦的大众化才能为大众所理解。对马克思主义而言,大众化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而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如果仅仅停留在书斋里,而没有被大众所理解和运用,那它最多只是不能实现也不能发展的学理,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必须结合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一,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当涵盖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的全部成果,其重点应当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是当前中国人民最迫切需要掌握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最贴近中国人民大众的需要、最为人民大众密切关注的。
第二,从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根据不同社会阶层、群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同一阶层、群体的成员也应根据文化水平、职业特点等提出不同的要求。其中,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应当要求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尽可能系统准确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了解这一理论的源头和形成过程,能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能鉴别和抵制违背这一理论的各种错误思想,有条件的还应能作出某种理论创新。对广大群众,应该按照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努力使他们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科学根据,懂得只有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理想,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必须深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髓,善于运用“三贴近”的大众化语言,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令人信服地回答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用感性的现实生活事例来阐述抽象的理论形态。
第三,从效果上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通俗化。通俗易懂的普及工作做不好,马克思主义就会在广大群众中失去根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当在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时候,赋予马克思主义生动活泼的形式,实现马克思主义表述方式的通俗化、艺术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通俗化应运用有效具体的实例、生动活泼的语言和现代科技形式,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群众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从而使理论更加具体、简洁、生动,让群众通俗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而要把深刻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没有深厚的理论素养、扎实的专门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鲜活的语言文字功夫,是不可能做好的。高水平的理论工作者更应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的工作,多做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科普”工作,做到“大家”写、大家看。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避免庸俗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结合不同宣教对象和场合的实际状况和切身体验,通过举例子、列数据、摆事实、讲故事等作文字的、图示的或视频的通俗化讲解,但必须防止庸俗化、主观化。一些似乎通俗的简约观点和口号,实质上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庸俗化和曲解化了,不能使广大干部群众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也损害了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为了使广大干部群众真信、真学、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注重科学性,要科学地阐述理论本身,科学地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