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人口极限密集:“城市病”的根源

作者: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周建高

近年来,广场舞噪声引起纠纷的事件,多地媒体均有报道。广场舞蹈引发的社会冲突,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一个缩影,与我国特有的城市居住形式密切相关。

住宅集合化

我国城乡差异不仅表现在居民的就业学习机会、收入、文化生活方面,而且表现在住宅的形式、结构上。农村住房除了宅基地的供应由地方政府控制外,住宅形态都是私人决定的,因家庭经济条件与个人审美观而不同,住宅以及村落的形态和规模多样,但住宅都是一栋一户的独立住宅。而“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已经被社会定格为城市的基本形象。“城市化就是消灭低矮房屋”,在这种城市规划的理念以及房地产开发者经济收益最大化的动机推动下,我国城市的住宅建设中,面向一般市民供应的住宅都变成公寓楼式的集合住宅。

集合住宅的特征是,在一幢建筑内有多个居住单元,两套住宅之间的距离被压缩至最小,走廊、楼梯和电梯乃至墙壁、地面或屋顶等由复数的住户共同使用。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城镇存量住宅中,单栋住宅占3.5%,平房及其他住宅占7.2%,单元房(指卧室、厨房、厕所等功能分隔的成套住宅)占84.1%,普通楼房(指仅有房间与公共走廊,无家庭专用厨房、厕所等的居民楼)占5.2%。单元房和普通楼房合计的集合住宅占住宅总量的比例,全国城镇平均为89.3%。在35个大中城市存量住宅中,集合住宅占97.2%。而美国总计1.19亿套住宅中,独立住宅占76.8%。在日本的3302.5万栋住宅中,独立住宅占91.2%。

如今在中国城市,独立住宅被作为高档住宅的象征,在住宅总数中比例甚微。经过近20年来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现在除了少数正待拆迁的房屋外,平房已经从中国城市消失。高层住宅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在大城市,而且蔓延到各地中小城市。当前,不少地方推行农村平房改造、农民集中居住,我国住宅集合化还在进一步发展。

常住人口极限密集

集合住宅的特征是,不同家庭的空间距离缩小至极限。集合住宅在古罗马就出现了,但是在国外城市始终都是住宅中的小部分。像我国城市这样住宅集合化的结果,使居住密集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极限,从而市区常住人口密度也达到了极限,成为众多“城市病”的根源。

根据对若干城市中心市区的考察,2010年底,天津市中心六区的常住人口密度为23896人/km2;上海市由黄浦、卢湾、静安、普陀、闸北、虹口、杨浦、徐汇、长宁这9个区组成的中心市区,平均人口密度为26969人/km2,密度最大的黄浦区达到了42869人/km2,卢湾、虹口和静安三个区都超过了3万人/km2;广州市越秀区也超过了3万人/km2。这些数据远远超过同期日本城市人口密度,东京都区部为14389人/km2,其中密度最高的丰岛区为21901人/km2,大阪市为11981人/km2。人口密度以东京为基准,则天津市内4区(河北、红桥、和平、南开)是东京的1.84倍,上海市中心4区(黄浦、卢湾、虹口、静安)是东京的2.45倍,广州市中心的越秀区是东京的2.14倍。事实上,我国城市住宅不仅集合化,而且住宅的空间分布过度集中。2010年,住宅用地在城市建设用地中所占份额,全国平均为30.5%,北京为28.4%、天津为27.2%,远低于东京都区部的49.1%。因此,当我们以街道或居委会等较小的空间范围观察时,发现城市常住人口密度远超一般统计报告所显示的数据。

通过国际比较能够更真切地认识中国城市人口密度的状况。城市中心部的人口密度,纽约为2.06万人/km2,巴黎为2.04万人/km2。与此对照,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超过了8万人/km2,北京、天津、青岛、深圳市内部分街道超过了5万人/km2。贵阳、重庆、宜昌的数据反映了我国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大,并非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城市所特有。常住人口3万人/km2以上,成为我国各大城市的普遍状况。我国统计一般以行政辖区为单元,“城市”概念包括了建成区和面积广大的乡村。各类统计年鉴中的“城市人口密度”是城市行政区范围内的平均人口密度,因建成区与非建成区人口密度差异巨大,直接从统计年鉴中读取的人口密度数据,远低于城市聚落的实际状况。

多样性是城市生命的灵魂

城市应该考虑社会效益,满足居民的多种需求。从居住生活质量来看,集合住宅是低水准的住宅类型,大多数国家主要将此作为提供给低收入群体的公共住宅。1960年代末开始,西方国家中许多人搬离城市中心区和高楼住宅,集合住宅成为城市规划、社会学者视野中的“疾患”。在日本,公寓居住者主要是老人、单身者、低收入者,居民中占比最大的是60岁以上的老人(占39.4%)。多数人的住房经历是,年轻或单身时租住公共住宅或者企业宿舍,35岁前后贷款自建或者购买独立住宅。

多样性是城市生命的灵魂,简·雅各布斯的这一观点在城市学界众所周知。因具有对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多样性的包容,城市才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迁入,城市化才得以发展。城市住宅和住区环境应该给居民更多的选择自由空间。无论是喜爱集体跳舞、高声叫喊,还是喜爱幽静清闲,都能找到合适的场所,互不干扰。那样,城市社会才能成为和谐社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城乡差异   集合住宅   人口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