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程恩富,视野超前的思想者(2)

对   话

人民论坛记者:我们知道您出版了《经济理论与政策创新》、《西方产权理论评析》、《社会主义三阶段论》等著作,您有何治学体会?

程恩富:在学术道路上一路走来,我觉得治学成功首先要有浓厚兴趣,兴趣是治学的基础,这是其一。想当初,在黑龙江国有农场当知青、读马列书籍时期,我就一心只想读文科。我对文科的不少学科都有强烈的好奇与兴趣。

有了兴趣后,还要有远大抱负。目标是治学的动力,这是其二。调离复旦的时候,我曾同导师洪远朋教授说过,我会在经济学的学术发展史上留下痕迹的。我的目标十分清楚,因而后来有了当官的机会没去,有了下海的机会也没去。我走了学术的道路,而且立下了学术抱负。目标其实是动力,目标定得越高,那么动力就越大,越难以达到就越要持久去努力。我后来之所以能联合其他学者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经济学学派,即海派经济学,同样也是因为较早设定了这个目标的缘故。

治学要有思想原则。思想是治学的灵魂,这是其三。面对现在西学渐盛、国学崛起的学术气候,有人主张“西学为体”或“国学为体”,而我则倡导“世情为鉴、国情为据、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综合创新”的思想原则和治学方针。北京大学已故的经济学泰斗陈岱孙教授在为我的《西方产权理论评析》一书题词时写道:“弘扬马列,锐意求新,借鉴西学,体察国情。”这也是对本人的一个写真吧。

治学要有物化作品。作品是治学的途径,这是其四。从1983年出席全国《资本论》研究会大会开始,受到几位青年同行的榜样影响,我开始注重写作,并逐渐注重书面表达自己可传世的思想观点和论著。在研究型重点大学和社科院,教学是基础,研究是主导。

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中,我的体会是:与人摩擦,其烦无穷;与书摩擦,其乐无穷。学者应当永远与书刊在一起,与学生在一起,与自己的作品在一起!

人民论坛记者:在学术人生道路上,您有什么人生感悟与梦想?

程恩富:我想以“祖国与我”作为小结性的人生感悟。从理论上说,“祖国和我”是一种双向互动互促的关系,而不应是单向或单线的偏颇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中华民族整体的祖国,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制度基础和社会环境,然而由于各种社会差别的存在,对每一个人来说是不尽相同的;作为祖国的一份子,个人可以通过工作和生活对中华民族整体产生作用和贡献,然而由于各种个体差别的存在,这一作用和贡献也是不尽一致的。

回首60多年,我深感“祖国与我”的意蕴和紧密。处于“50后”的学者,既经历了毛泽东时代的熏陶与磨练,又经历了改革开放时代的洗礼与创新,从而兼有两个时代的人格特性、精神境界和工作作风,试图扬长避短,优优结合。这体现在我的一个座右铭上——“智商、情商、毅商、健商:成功者四要素”。

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我不仅会继续“祖国与我”的紧密工作,而且会拓展“世界与我”的学术工作(创办《世界政治经济学评论》、《国际思想家评论》英文国际期刊,两本专著正在被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继续在中外主办国际学术论坛等),加快“学术走出去”的步伐,发挥“学术大使”的功能,完成“世界、祖国与我”的学术梦想!这与“中国梦”的实现是完全吻合的。

(人民论坛记者马静采访整理)

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样。书面转载请联系010-65363752或邮件至rmlt@rmlt.com.cn。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徐艳红]
标签: 思想者   超前   视野   程恩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