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中国经济爬坡过坎“破”与“立”

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发展条件的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基本宣告结束,开始进入转型的中高速增长阶段。那么,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怎样爬坡过坎呢?

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换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3年,我国经济步入了新一轮的高速增长期,2007年,GDP增长率更是达到14.2%的峰值,2011年,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10年,年均GDP增速超过10%,投资和出口拉动是强劲有力的双引擎。但这10年高速增长的过程也并不一帆风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实施了一揽子的刺激计划,扩内需、保增长,经济增速在2010年实现了“V”形反转。但随后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蔓延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速再度回落,从2010年的10.4%逐步下滑到2011年的9.3%、2012年的7.7%,至2013年,GDP增速保持7.7%,才止住增速下滑的趋势。

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正处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支撑经济两位数高速增长的要素条件不复存在,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换挡。

高速增长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结构性矛盾开始凸显,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挑战,到了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最突出的问题是化解产能过剩: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普遍去债务化,外需继续萎缩,而刺激内需空间有限,短期内难以消化的庞大产能需要化解;另一方面,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落后产能需要淘汰。产能过剩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化解产能过剩可能会引起一些企业破产、引发失业,使潜在金融风险显性化,如果处置不好会导致矛盾激发,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

同时,前期刺激政策的累积效应和溢出效应还在发挥作用,处于继续消化阶段。一方面,为应对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政府及时采取了一揽子刺激措施,拉动内需、振兴产业,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企稳回升,率先走出危机阴影,在非常时期,刺激政策产生了良好效果。但是,刺激政策也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虽然刺激政策逐步退出,但是从2011年开始的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一直延续到现在,对经济结构继续产生深远影响,也使当期宏观政策的选择受到掣肘,调控余地大为缩小。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习惯于通过扩大投资和上项目提振经济,采取税收减免、土地优惠、财政补贴,甚至不惜放宽环境标准等招商引资,各类优惠政策也需要消化、清理。

我国经济已经由10%左右的高速增长换挡为7.5%左右(或7%-8%)的中高速增长。虽然7.5%左右的增速相对于过去10%左右的增速略低了点,但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仍属于高速增长。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速增长期结束并不意味着中高速增长期自然开始,如果经济增长新动力接替过渡不成功,新的发展方式不能及时确立,经济增长一旦出现大幅下滑,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导致经济硬着陆。

保持中高速增长有基础也有条件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我们既要增强忧患意识,也要坚定信心,牢牢把握重大调整机遇。

现在看来,支撑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国内市场活力和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得到释放和激发,今后一个时期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有基础也有条件。从外部发展环境看,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再次出现深度衰退的概率明显降低,并有望继续缓慢复苏,这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从内部动力机制看,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动力格局不断调整完善,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显现,区域发展回旋余地大,消费结构不断转型升级,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市场活力、发展动力和社会创造力得以激发。而且各种迹象显示,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持续健康运行的预期稳定。经济基本面的各项指标,显现出稳中求进的可喜一面,经济运行处于稳增长、保就业和防通胀的合理区间,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亮点增多。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徐艳红]
标签: 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