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权力家族化催生畸形官场生态(2)

切莫轻看古人的制度创新

古代官员选拔制度(包括察举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等)的特点之一是通过把权力社会化、公开化、透明化,来避免权力的私人化和家族化,是把“尊贤使能”(也称“任贤使能”)制度化的伟大努力。而它之所以经过一千多年、到宋代才达到比较完善的境地,说明任何制度的建立都不是思想家个人的美好设想,而是取决于一系列复杂的文化及社会因素。我认为,中国古代的科举制等官员选拔制度至少在三方面给我们以深刻启发:

第一,科举制度等告诉人们,一个人不需要搞关系、找后台,只要有真才实学,即可能通过正常制度一举成名,成为国家重要官员。这当然沉重地打击了裙带关系,可以说科举制在官员选拔过程的公开化程度上远远超越了今天,极大地带动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国家事务的积极性。

第二,官员培养过程社会化。即由于国家官员的选拔标准之一是学术和人品,特别是后来以“四书五经”为取士教材,这使得官员的培养过程可以社会化。政府不需要亲自主导教育过程,社会自发形成了一个长期、持续的人才成长的学习过程。

第三,官员选拔标准非政治化。古人认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合格,不看他是否与现政权保持一致,不看他是否听话、服从,而看他是否孝亲,是否正直,以及是否精通“四书五经”,等等。这些标准严格说来是非政治化的,更有利于发现人品端正的人。

今天如何避免权力家族化

今天要想找到比较有效地解决权力家族化的途径,一方面要学习西方人的经验,另一方面更要学习祖先的经验。要知道古人的经验针对中国文化的心理结构设计,因而针对性更强,有时效果也更好。本文试提出若干思路如下:

首先,官员的培养。长期以来,我们把官员的培养过程政治化,以对一系列大政方针的贯彻、执行程度,以与党中央是否保持高度一致为考核干部的重要标准。结果导致形式主义盛行,往往把一些人品不端、巧言令色之徒提拔上来。我认为今后国家干部的选拔应该淡化“政治性”,回归人性,真正发现人品端正、信仰坚定、不阿谀奉承、敢直言进谏的人,不应以是否党员、是否听话、是否与上面保持一致等为标准。

其次,官员的选拔。应加大官员选拔过程的社会化、公开化和透明化过程。借鉴古人经验,我认为今天可以采取社会推荐、公开招标、组织考察等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国家官员的选拔成为一个全社会可以共同参与的过程,彻底粉碎人脉、关系、家庭等因素的作用,让人们真正体会到,一个人即使没有任何后台、背景,照样可以成为国家高级官员,掌握重要权力。

其三,官员的监督。除了现有监察制度外,我认为根据今天的社会现实,可以学习西方民主国家的一些经验,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实行国家官员家庭财产公示、家庭关系公开、主动接受媒体监督、定期接受人大质询等制度。无论在现实中这样做面临多大困难,它所代表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总之,向全社会开放权力,淡化政治性、回归人性,最大限度地实行官员培养、选拔、监督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应是未来中国政治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避免权力家族化的最重要举措。

(作者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暨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责编/周素丽    美编/李祥峰

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样。书面转载请联系010-65363752或邮件至rmlt@rmlt.com.cn。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徐艳红]
标签: 官场   畸形   权力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