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警惕网络文化负面效应挤压人文精神(2)

网络中道德底线易被冲破

除了使人沉溺于网络游戏而不能投入现实生活,网络文化带来的负面效应还有以网络谣言和人肉搜索为代表的网络暴力,以及以权色暴力为主要特征的网络低俗文化等。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威胁着现实社会的人文伦理和公共秩序。

网络写作与言说使人们实现了即时诉说和自由发表的梦想。然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郑永晓提醒,网络写作和网络言论在表达民意、遏制腐败的同时,有可能与现行法律的某些条文不相符,也可能越过边界,对他人的隐私和自由造成危害。网络的虚拟性和发帖的相对随意性在带来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很容易造成网络言语失范、不健康信息和垃圾信息泛滥等弊端。

在现实生活中,受制于法律、道德和各种现实制约,多数人不会为所欲为。但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匿名登录和发帖的特征使人们的道德底线很容易被冲破,言论的随意性和不切实性随之增加。郑永晓表示,从恶语相加的“群骂”到劫持域名、邮箱,封锁ID乃至“人肉搜索”等,使“网络暴力”、“网络暴民”等概念逐步丰富。

另外,在当下的网络文化中,低俗文学、粗鄙文化广泛存在并有日益突出的趋势,严重挤压了网络空间人文精神。“女秘文学”、“泛性文学”等大量充斥网络空间,宣扬权欲、色欲,以权色为主要话题演绎低俗,只为提高点击率。采访中,有学者对记者表示,这种文学内容决定了它不能给受众带来真善美的审美愉悦,也不能带来积极昂扬的生活精神,它带来的只是颓废堕落的精神误导和非人性的反审美。

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欧阳文风表示,任何新事物都是带着优势和问题出现的。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缺少严格的“把关人”,受商业逻辑支配,出现这些博人眼球的作品不可避免。“一方面我们需要网络文学作者提高自身素养,严格自律;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一个成熟的网络文学读者群体的建立是漫长的过程,但这对净化网络文学世界尤为重要。”

另外,欧阳文风说,网络文学作者与网络文学研究者之间“两张皮”现象特别突出,“他写他的,你说你的,从这个角度看,学者对网络文学的引导和影响力到底体现在哪里,值得我们深思”。

培育心智成熟的网络使用者

“网络使用者应具备起码的网络伦理道德意识、网络责任意识和网络自律自治意识。这是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的底线要求和前提条件。”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姚远光表示,各种网络文化消极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局部状况和一些人的本来面目。

段伟文表示,人们在使用网络时要加强自主性,即“度”,各种网络行为都要适度,“虚拟生活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状态和实际需求来进行取舍,而不能一味沉溺其中”。他同时建议,广大网民应在网络空间里积极探求具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活动,如创意性、公益性活动,而不是纯粹的娱乐,“利用网络来做有意义的事情,由此带来的幸福感也更长久”。此外,他认为,除了政府要加强对网络产业,尤其是娱乐产业、文化产业的恰当监管和治理,当前迫切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构建一些教育和引导机制,促使网络使用者能更加有益地利用网络技术进步享受巨大便捷。

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和网络文化正在考验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真实程度,也在虚拟的空间中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提供了文明进步的可行方向。姚远光就此表示,以人类现代文明共有的标准,培育心智成熟的网络使用者,我们才能造就一种人人受益的网络文化,才能更好地分享网络文化带来的数字福利和喜悦。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