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3)》分析社会舆情特点。CFP供图
人物档案
喻国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
对话背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舆情研究是提高引导能力的前提条件。在大数据时代,社会思想多元多变,我国网络舆情研究机构越来越多,但是能够把大数据真正有效地解读出来的有价值成果较少。
日前,中国青年报记者就相关话题专访了喻国明。
中国青年报:大数据时代给舆情研究带来了哪些变化?大数据与传统数据研究相比差别何在?
喻国明:数字化技术革命之后,大数据给我们认识社会和把握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最为丰富的研究手段。做舆情研究离不开大数据,它为解决传统数据研究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巨大丰富的可能性。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现在,我用传统方式做民意测验做了30年左右。传统的民意测验方式,从学术的角度比较严谨,比如其结构型数据是基于严格的研究框架所采集,相对来说它的样本代表性还是比较有保障的,除非恶意操作。但是传统的舆情数据有一些缺点,比如时效性相对较差,当然也有快速反应调查,但是数据所反映的层次便相对简单和浅薄;严谨的东西相对来说执行时间要长,成本很高。传统民意研究所得到的结果是比较不自然的,它是人为设计的东西,而不是人们在生活和社会生存当中自然表达出来的信息,当研究者的设计目的跟人民生活和意志状态不一致的时候会发生看不见的扭曲,这也是传统民意测验的局限,所以效度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