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家园的失落是时代病症(2)

核心提示: 焦虑中的人们将逐渐明了,如果曾经为了正当的梦想而宁愿舍弃家园、离家逐梦,那么,该到重新回家的时候了。因为,我们天性是社会的存在,我们决不可没有家园

正面临重建家园的重大机遇

当然,全人类也好,其中的知识分子群体也好,我们每个具体的人也好,只有经历离家到重新归家的路,我们才得看清世界,也看清家和家园的意义。

这里说到“新的家园生活”,也就是说,我们不是简单地返回最初的家和家园。人类要往前走,我们不可能退回到过去的所在。现代化过程不可逆转,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不可能倒流。但是,我们的确需要不时地停下匆促的脚步,反问和澄清这一切的初衷,明白有哪些我们要继续坚持,又有哪些我们必须纠正,哪怕需要为此付出十分艰巨的努力。之所以说我们正面临重建家园的重大机遇,在于焦虑的普遍性和日益被人们认识到的深沉性。如今,焦虑是普遍的、持续的、深刻的,不独属于某一个个人、某一个群体、某一个民族,而是全人类的。而且,我们既有的生活方式、存在状态,在客观上也越来越不可持续。我们决不可能在不重建人类共同家园和不同人群的家园的条件下,继续指望多数人能够过上满意的生活。

另一方面,如前已述,全球化本身提供了宝贵的潜力,使家园的重建有了难得的机遇。因为全球化提供了异质的多样文明展示的舞台,见证了像中国这样的东方国度之崛起,不管怎样,它有了不同于以往现代化道路和文明模式的替代选择的更多可能性。正是在这多样性的文明中,蕴含着重建家园的可贵资源。若是这些多样性的价值能够善加利用,我们更有可能真正重建起人类的家园。

当我们置身于中国现代化转型期,同时又愈益深刻地介入全球化进程中来看焦虑的超越与家园的重建,我们就能认识到,这一努力必定是与全人类一起的共同行动,而不可能离开人类的行动而单独成功。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和中国人,在重建        家园中可以担负更大的责任,这既是由其历史的位置决定的,也是因其潜在的能量所注定的。当然,其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是去把握这位置和转化这能量的关键。在这方面,中国的知识分子需要更大的自觉性、勇气和信心,也需要创造力。

(作者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责编/徐艳红   美编/于珊

 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样。书面转载请联系010-65363752或邮件至rmlt@rmlt.com.cn。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马静]
标签: 病症   时代   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