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新锐观点 > 正文

“临终关怀”: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的问题(2)

我国的临终关怀研究和实践近年已见起色。港台地区率先出现专门的服务机构,尤其是台湾成立世界首家“生死学研究所”,涌现出大批研究成果,在临终关怀本土化方面有诸多贡献。大陆地区安宁疗养机构的出现晚于研究机构。1988年7月,天津医学院第一个建立“临终关怀研究中心”,不久上海创立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南汇护理医院,此后临终关怀服务初步在北京、上海等几大都市逐渐发展起来。目前全国各地建立的专业机构150多家,主要分布于大城市,正向部分中等城市延伸。自2001年,李嘉诚每年捐资逾1700万在全国17所重点医院设办免费的临终关怀家庭服务,成立了20所安宁疗养病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2006年4月,全国性行业管理的社会团体“中国生命关怀协会”成立,标志着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迈入一个新时期。

临终关怀事业也受到政府部门的关注。卫生部1992年曾提出,准备将临终关怀作为我国医疗卫生第三产业的重点之一,列入事业发展规划,促使其健康发展。2004年国内有地区在医院评审标准中新增临终关怀的内容,从政策导向上予以重视;2006年,国务院批准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改委、劳动保障部等十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六项重点工作,其中之一就是支持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并要求根据实际情况按规定给予政策扶持。

尽管如此,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的发展仅处于起步阶段。以广州为例,目前仅有千分之一的末期患者能够享受到这一关照。当前研究的滞后和宣传的缺失,是临终关怀未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能和作用的瓶颈所在。

临终关怀秉承“全人”的照护理念,其对象是特定文化背景、特定社会的人,基于西方文化背景诞生的临终关怀在中国面临本土化的问题,而不是医疗层面的教条照搬。尽管我们在实践和研究工作中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照搬西方居多,缺乏独创性,本民族的文化资源少有得到开发和利用。

社会需要我们来思考:如何制定政策向“五赢”局面靠拢?如何整合医学、护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宗教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对临终关怀进行全方位研究?如何借鉴但不盲从海外的最新成果和先进经验?如何在民众中普及临终关怀的理念和认知?如何在家庭核心化的形式下统筹推行社会化的“养老送终”?如何将临终关怀和社会保障体系整合?如何以临终关怀化解安乐死的难题?等等。

在国际社会中,社会给予临终者的关怀程度和水平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与社会成员生命质量的重要指标。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目标下,“有尊严地活着”不应当仅指生命常态,还应包括生命的终结。我们既要有“优生”,也要能够“优死”。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
标签: 临终关怀   全社会关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