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深圳近年在城市生态保护方面积极开展工作,特别是被环保部选定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后,我们更以此为契机,积极探索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现将我们的若干体会进行汇报。
基本情况:
一、打造生态文明城市,破解城市发展的环境资源难题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 30年建设起来的崭新城市,打着中国速度的深深烙印。 30年间,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都市。到 2009年,深圳在不足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承载了超过 1000万的人口和 8201亿元的GDP。虽然每平方公里 GDP产出达到 4.2亿元,处于全国较好水平,但是资源和环境问题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几年来,深圳以生态市建设为主线,试图在发展理念、发展决策、规划导向、发展机制和法规保障等方面建立环境与发展协调的机制,以“舍得时间、舍得投入、舍得声誉”的魄力来破解资源环境难题。
市政府发布了《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提出了“构建自然宜居地生态安全体系、循环高效的经济增长体系、集约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持续承载的环境支撑体系和环境友好的社会发展体系”的五大体系建设,打造最具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2007年,市委、市政府以市委一号文件印发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市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不仅全面肯定了生态市规划提出的五大体系建设,更重要的是为生态市建设提供了一系列实施保障。 2008年,市政府根据《决定》和向新加坡学习的城市管理经验,又专门出台了《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领( 2008-2010)》,纲领还包括了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绿色交通和建筑等 9个配套文件和 80个生态文明建设系列工程,是全国率先制定出的全面 生建设生态文明的地方行动纲领。2008年,在修订的《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态城例》中,将“生态保护与建设 ”专设一章,使生态建设的一系列要求法定化。市今年,我市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实际,编制了《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围绕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意识、生态制度四个方面,确定了13项控制型指标、3项预期型指标和2项引导型指标,力争为评估和引导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手段。
二、实施三“铁”管理,夯实生态环境建设的坚实基础一是划定全市基本生态控制线,实施“铁线”管理。2005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将49%的土地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全力构建“四带六廊”区域生态安全网络格局,并出台了《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在生态控制线范围内,除重大道路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旅游设施和公园绿地外,禁止开发建设。同时,采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实行最严格的管理,有效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科学性、完整性和连续性,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
三、是制定生态保护主要管理制度,实施“铁腕”管理。深圳属于全国首批开展生态环境监察的试点城市,建立了由政府统筹的生态环境监察工作机制,探索了生态监察的程序、方式、内容等问题,建立了“生态环境监察基本工作制度”等规范。2008年,我市获得了环保部授予的“全国生态环境监察样板城市”称号。另外,市政府还成立“深圳市物种保护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市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制度”等,制定并推进实施生态控制线保护与优化方案,加强重要功能区的生态恢复重建。目前,全市采石取土场已基本完成整治复绿,完成生态风景林造林面积8400多公顷,建成各类公园500多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人均绿地面积达16.3平方米。
四是以生态资源测算为突破,实施“铁面”考核。生态资源测算是对区域生态资源状况进行定量评估的一项技术手段。2007年,我市开展了生态资源测算的积极探索,应用遥感技术等测算手段,确定“生态资源状况指数(ERI)”的计算方法与分级标准,使生态资源测算成为能够科学、定量评估城市生态资源状况的技术方法。现已用此指标对全市各行政区进行生态资源评估,并将生态资源指数作为我市环境保护实绩考核的内容,科学评价和考核各行政区政府的生态资源变化状况。
五是建设“生态细胞”,凸显城市生态文明特色近年来,生态创建“细胞”工程作为生态市建设的基础,得到全市上下的高度重视,各层次的生态创建和绿色系列创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不仅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而且极大提高了公众的环境意识,形成了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成为深圳城市文化的特色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