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更注重可行性
《瞭望东方周刊》:中央党校的身份比较特殊,作为党校教授,你们撰写的这部报告是代表党政部门的声音还是纯粹学者的观点?
王长江:党校的对象不一样,是广大中高层领导干部,研究时更多考虑了他们的想法和报告的可行性。和一般纯理论研究者做出来的不一样,后者是从理论上建立一种模式,讲应然。我们还要讲实然,和现实贴得比较近。中国现在这种体制下,改革靠谁来推动,得靠手中掌握着权力的人。我们研究的起点认识是,不愿意推动改革的既得利益者毕竟是少数。基于这一点,我们更多从他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我们还没有得到决策层关于这本书的反馈。
《瞭望东方周刊》:媒体报道时直接把你们的30年政治时间表作为大标题,你觉得时间表是本书的最大成果吗?如果不是,你怎么概括本书的最主要成果?
王长江:不觉得。最大成果主要是回答了在现有条件下能不能搞民主的问题。至于怎么搞,只是提供了一种思路,别人也可以从不同的逻辑框架思考,我们只是设计时参考进来的因素多一些,力求增强其可行性。
《瞭望东方周刊》:你觉得我国政治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王长江:抽象一点,方向就是民主,也是所有政治体制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搞了半天,还是不民主,比较集中,导致权力失控,这是最要命的。大家都认为权力是人民的,关键怎么是人民的。权力运行起来,必须解决如何既有活力,又能实现老百姓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在受约束和有效使用两者之间做一个科学的权衡。
《瞭望东方周刊》: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是怎样的?
王长江:根本的还是人民民主。民主的前提是利益,有利益才有民主。党内民主是借用了民主的概念,讲的是让党内各种意见和建议充分表达,让党更有代表性,让更多的党员参与到决定党的事务中去。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还是人民民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