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注重做好 “特殊”知识分子的工作
近年来,我国社会出现了以独立的身份,借助知识和文化的力量,自谋生路的一群文化人,其价值观与行为取向既表现出去政治化、非主流化甚至反主流化等特征,又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关怀、批判意识、参与精神,频繁现身公众视野与网络空间。当前,这一群体的规模日益扩张,社会影响十分广泛。如何团结、引导好这部分知识分子,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一个新课题。
总的来说,对于这部分知识分子,要着眼于在团结大多数的基础上,通过对话、竞争甚至“斗争”来赢得领导权和话语权。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不是简单地通过国家机器在思想强制中外在地实现,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包括知识分子对其自觉自愿认同才能从根本上确立。这个确立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话语斗争”的过程。它要求对一切新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理念保持开放的态度,并通过与其对话、交流,特别是“斗争”来实现对其的“领导”。
以提出文化领导权理论而著称的意大利共产党总书记、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葛兰西曾说,无产阶级为取得意识形态领导权,主要的方式应是以自身在智识、精神与道德上的优势,通过与不同的社会集团、阶级以及其价值观进行对话与斗争来有效说服与引导,从而使异己力量产生“积极的和直接同意”,进而将这些具有异质性的、多种多样的分散意志统一起来,共同“焊接”到无产阶级世界观之下。在这一过程中,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逐渐获取主导性地位,成为各种力量汇聚的核心,从而在包容中实现领导,正所谓“百川归海,有容乃大”。因此,对于正常的学术争鸣、艺术批评、社会评论,其是否正确或合理,最终要靠实践来评判,决不能简单粗暴地用行政命令来裁决或打压。
做好“特殊”知识分子的工作,不仅要善于引导、敢于斗争,更要在建立“分众化”的引导与管理机制上下功夫,牢牢把握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权。对于这些“特殊”知识分子,要密切关注其思想动态,分析其思想言论形成的个人与社会根源,掌握他们各方面诉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分众化、具体化的引导,并针对其来源、特征、作用等,划分重点、区别对待、分类管理,逐步形成有效机制。一要区别对待党内知识分子和党外知识分子。对于党内知识分子,要加强党性教育,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进行精神补“钙”。对于党外知识分子,要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其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循序渐进地将主流意识形态转化为他们的思想认识。二要区别对待不同领域的知识分子。对于意识形态关联度不强的专门领域(如医疗领域等)知识分子,可进行一般的引导。对于在时事政治、社会热点和其他公共领域表现活跃的知识分子,则要进行重点引导。三要区别不同影响的知识分子。对“红色地带”的专家名人,要多加鼓励,充分发挥他们引导舆论的积极作用。对“灰色地带”的知识分子,要充分尊重,听取其意见建议,对其模糊认识,要靠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用真理揭露谎言,让科学战胜谬误,对其进行教育引导,防止其向异己蜕变。对于一些“黑色地带”(主要是网上和社会上的一些负面言论)集散地,我们要勇于进入,推动其发生改变。对“黑色地带”的知识分子,要依法管束,决不能放任自流。
总之,团结、引导好这些“特殊”知识分子,充分发挥好这一群体的建设性作用,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成效将更加显著,甚至事半功倍。我们要在团结、引导的基础上,努力从其中造就一批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精英,让“草根”成为“精英”,让“边缘”走向“中心”,使其成为引领社会潮流、增进社会价值认同、激扬共同理想的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