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西海都市报2010年4月17日《“无论你在哪里 我都要找到你”——玉树地震灾区搜救抢险现场纪事》中的一段话:
11时36分,汪晓刚示意将他拉上来。“可以看到里面有一张床和一把靠背椅。床上有一床被子,是叠好的。说明地震的时候,这个房间里可能没有人。”张涛作出决定,在房屋四角上都打开缺口,让可以观察到的空间连为一体。
钢钎、铁锹、撬棍……甚至是仅仅戴着线手套的双手,大家以最快的速度在房屋原来的四角上挖开缺口,粗大的横梁被他们搬开了,碗口粗的椽子被他们折断了,房顶的木板被他们铲断了……13时11分,四个缺口打开了。可是,没有声音传出来,哪怕是一丝微弱的呼吸。
白描性的语言,注重描写动作,极少用形容词,只有结尾的一句是带有一定文学艺术的写法。但这些都不影响人们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营救工作的急迫和严肃,紧张的气氛扑面而来,强烈的现场感很容易抓住读者的阅读神经,很好地做到了真实准确与艺术性的结合与平衡,产生了良好的新闻表达效果。
而当下很多新闻语言出现了空洞乏味和华丽浮躁的两极化倾向,一方面,一些人过于保守,坚持新闻写作的朴素白描、质朴无文、客观冷静,导致语言苍白贫乏,使叙述者成为一个冷酷的旁观者,忽视了新闻语言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很多人为了使一篇新闻报道更加吸引人,增加网络点击率,扩大关注度,单方面追求辞藻的堆砌、语言的浮华、内容的新奇,完全不顾新闻事实本身,使新闻内容本身流于低俗、浮夸,追新逐异,究其原因正是忽视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这两种现象表现迥异,但都是没能正确处理好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与艺术性和个性创新的关系,忽略了新闻文体对语言的独特要求。
由此可见,新闻语言写作是一种带有极强的平衡性的艺术,要坚持“中庸”而不“平庸”的创作原则,新闻工作者只有本着最客观冷静的态度,用心体会二者之间微妙的关系,才能真正掌握新闻语言的写作技巧,写出人人爱读、爱看的新闻作品。
[本文为河南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2011QK3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罗远林.新闻修辞研究[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28.
[2]蓝鸿文,马向伍.新闻语言分析[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89:8.
[3]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