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学术人生 > 正文

张卓元:60年,对价值规律一路执着 (2)

   

60年,对价值规律一路执着       

徜徉于经济学浩瀚之海60余年,张卓元以见事于“未萌”的视野,提出了不少颇具开创性的理论。由此,他被贴上越来越多的标签:“马克思生产价格谜局”的破译者、孙冶方经济理论遗产的继承者和发掘者、“稳健改革派”的代表人物,等等。

拨开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标签,在张卓元看来,无论是早年执笔著文,卷入几次著名学术论战,还是后来跻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立的队列,再到直接献策国家改革路线图……“这其中,我对‘价值规律’的关注是一脉相承的。”张卓元坦言。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前期,“价值规律”尚未在中国经济学界获得“名正言顺”的地位,张卓元顶住压力,陆续写就多篇文章,层层叩问“价值规律”,积极为其正名。

20世纪80—90年代,适逢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创的关键时期,张卓元接连提出“价格改革”、“稳中求进”、“国企改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转型的重要思考。“大部分观点的核心思想,也是要‘让价值规律在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张卓元说。

从1991年至今,张卓元参加了十几次中央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虽然改革的问题五花八门,但张卓元提出的一系列政策建议,却无不旨在匡正发展过程中常被扭曲的“价值规律”地位。       

80岁,“可以少写,不能停笔” 

张卓元的办公室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堆满四壁的书。记者不禁好奇,张老究竟有多少书?张卓元想了想,叹道“我也数不清”。

张卓元告诉记者,自己有两套房子,一套和老伴住,另一套几乎全用来放书了,“客厅、卧室和阳台……差不多10个书柜的书”。而在张卓元自己居住的家中,阳台也被改造成“书柜”——“在阳台搭一溜台子,下边用来放书,上边就种些花花草草。”提到这个创意,他有些得意。

张卓元的藏书几乎全是经济学类著作。“我基本只看专业书。” 尽管在学问上如此专注,但每天下午听新闻,是他多年来不变的习惯。“我是‘中国之声’的忠实听众。”张卓元笑道。

除了读书、听新闻,张卓元最大的业余爱好便是听音乐。“因为有轻微的神经衰弱,听瑜伽音乐、古典音乐,尤其是中国古典音乐,可以帮我缓解疲劳和紧张。”

晚年的张卓元,由于频繁受邀上“玉泉山”参与起草中央重要文件,被好友戏封以“玉泉山人”的雅号。

“笔耕不辍,著述等身”,或许是张卓元60余年学术生涯的最好写照。对于未来,“可以少写,不能停笔,停笔意味着不再从事研究工作”,张卓元自我期许。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张卓元   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