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改革开放历史上的三中全会(2)

——访中央党校党史部主任柳建辉

第三,新时期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群众智慧的过程中探索前进的,人民是推动改革的主体。从这个角度通俗地说,改革的确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但又不是盲目的,实际上是在不断总结群众智慧的过程中探索前进的。也就是说,改革是有广泛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的,改革中的许多重大决策和措施的提出与实施,都是群众的创造和推动。从严格意义上说,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书写的。当改革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时候,党和政府总是依靠人民群众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边上升,通过群众的实践和反映来决定改革举措。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改革既是不断探索的过程,又是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大力支持的过程。只有充分反映人民群众可承受能力和心理预期、获得人民认可的改革,才是科学的、持续的、协调的、立得住的改革,也才可能会是真正的改革。这是新时期改革的又一条重要经验和启示,也是一个重要特点。任何一项改革,其成效得不到群众的认可,就改不下去。正像李瑞环同志所强调的,改革和决策要“坚持把握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群众可承受的程度三者的关系”。

第四,新时期改革紧紧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进行。这个特点的意思很明确,即新时期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走的既不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是改旗易帜的邪路。改革从总体上改善了民生,发展了民主,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增强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也得到了加强。尽管伴随着改革也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有的还很严重,但应该说改革的成效对未来的中国、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产生了并还会产生出深远的影响,其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

第五,新时期改革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融入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轨道,推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化潮流。毋庸讳言,中国的改革是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也借鉴了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和先进管理经验,吸取了先进科技成果,并推动了中国和世界的科技创新。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中,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也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多样化发展。改革开放推进了中国的发展,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记者:您认为这30多年的改革给我们哪些经验启示?

柳建辉:第一,改革“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这实际上就是说,改革之所以走到今天,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绩,根本就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经验启示我们,改革要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二,改革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这实际上强调的是改革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坚持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理论指导,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开辟新路。这条经验确保改革的思想始终符合实际,而不偏离正确轨道。

第三,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这实际上讲的是改革的主体问题,即人民大众作为改革的主体,推动着改革、决定着改革的成败。只有发挥好群众的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革才能持续下去。这条经验强调的是作为执政党,做任何工作都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反映群众的诉求,回应实践的呼唤。

第四,改革要“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这条经验实际上就是论证改革的科学性与改革的外部环境关系问题,而这30多年的改革证明,我们恰恰处理好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稳定是改革的前提,也是一个重要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改革不能保证国家稳定的大局,就持续不下去,苏东剧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如果仅仅为了稳定,但改革决策不科学、改革力度和步子不大、改革的系统性和统筹规划做不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把握不准的话,改革也就很难广泛凝聚共识,形成合力,而只会半途而废,举步不前,最终失去人民的支持。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金芳]
标签: 党史   三中全会   改革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