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符号中的万物和谐社会观
在各种文化中都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愿望以教导人们团结、协调和合作,这是人要生存所必须具备的品质。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和”,“礼之用,和为贵”。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都应和谐相处,“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⑤,“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⑥。天地为万物之母,人类的存在本来就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在天地万物中,人类仅仅是一个生命的存在,是和天地万物互相依赖、共存共荣、共生共长的。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生活,就要珍惜、尊重与维护自己所以能存在的天地万物的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存在,这就是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它是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体现了万物平等、万物皆有生存权利的真谛。作为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组成之一的西藏文化,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观念的理解并不亚于其他任何民族,其原因除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外,还与其生存环境和宗教教义有密切关系。
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民族,面对的是冰封雪裹的崇山峻岭,星罗棋布的湖泊河流,可耕种土地有限,生产方式落后,自然环境恶劣,生存资源贫乏。这种社会存在势必决定了他们的社会意识和群体观念。在这样一种生存、生活环境中,他们对自然的感情有甚于其他任何民族,如果自然惨遭破坏,后果势必是群体生命受到威胁。因此,他们崇尚和谐,反对争斗,倡导自然万物之间要和谐相处,相互依存。
西藏文化是多元文化构成的立体系统,其中有以苯教为中心的原始宗教文化、融合印度与中原佛教文化的藏传佛教文化、上层贵族文化和下层大众文化以及世俗文化等等。在这个立体系统中,宗教文化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原始苯教文化是以自然物崇拜为其载体,信仰万物有灵。在这一观念指导下,藏民族把自然界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看成是具有生命和神性的物什加以膜拜和保护。佛教传入西藏后,倡导众生平等,主张不杀生,包括动植物在内的鱼虫鸟兽,树木花草等都是具有生命的东西。如果去杀生、破坏环境,根据佛教的因果论,定会遭到惩罚。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保护与自己一样具有生命的所有东西,包括山水湖泊,花草树木,鱼虫鸟兽等。所以,无论从苯教信仰还是佛教教义来看,他们对自然万物的态度体现的都是“和”文化和“毋伤害”理念。
藏民族通过各种吉祥象征符号把注重生态的平衡,爱护自然,爱护每一个有生命的东西这一理念不断向人们传达。在吉祥符号六长寿图中,它首先展现就是一副祥和、安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它提供的信息是,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要善待自然中的每个元素,那么自然回报给我们的将是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否则,人类自身将走向灭亡。在吉祥符号“和睦四瑞”中,通过寓言故事将大象、猴子、兔子和羊角鸡四个动物阶梯排列,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合作、和谐对每一个生存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各个个体之间只有通力合作,方能和谐相处。同时,也通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和符号图式,暗示人类社会也应该和自然界一样,是通力合作,共建和谐,共享安宁。和睦四瑞图作为藏民族独特而颇具智慧的文化小载体之一,向世人展示和表达了雪域藏民族传统文化中和谐、平等、团结以及共谋发展的美好愿望。
作为西藏文化载体的物态符号和图案符号,不仅表达了藏民族浓郁的吉祥文化色彩,更深层次地表达了他们对世界如何产生、事物之间的关系如何等世界图式的思考。在西藏经济不断发展,和谐社会日益构建的过程中,吉祥符号再次成为一种商品符号,被其他民族广泛接受,不仅推进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把西藏文化中的和谐、吉祥理念向世界传递。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西藏民族学院校内课题青年学人培育项目“西藏符号文化与西藏社会建设”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myQP03)
【注释】
①②[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679页。
③《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和社会思想资料选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5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59页。
⑤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08~309页。
⑥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22页。
责编/许国荣(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