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合作化时期农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2)

政治动员与认同聚合

政治动员和政治压力并存。在引导农民加入初级社、高级社的过程中,面对多数农民迟疑观望、顾虑重重的心理,建社干部按照中央“关键在于教育党员和教育农民”的要求,对农民进行深入细致、艰苦有效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工作。政治动员遵循由党内到党外、由骨干和积极分子到一般群众、由贫农到中农的策略有序展开。对农民的思想教育与政治动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社会主义前途教育,领导群众学习毛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指示并进行讨论,反复讲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前途和步骤,小农经济走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国家工业与农业的关系。

二是党的政策教育,围绕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其创办农业合作社的具体政策指示,结合农民身边的事例宣传合作社的优越性,说明农业合作化的重要性和对农民的好处。在政治动员中,成立宣传队,组织宣传员,运用黑板报、大字报、门板报、广播筒、贴标语的方式深入各村各组进行宣传,通过回忆、算账、对比、讨论、总结的方式揭露农户单干的弱点,明确加入合作社的优越性,通过召开社员大会、小组会、家庭会、妇女会、老年人会等各种形式的会议,引导农民认识农村“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和实现农业合作化的好处。此外针对思想顽固分子进行个别教育和单独说服,针对地主和富农的造谣破坏行为予以压制。

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不仅通过大规模的政策宣传影响群众,还通过阶级待遇输入政治压力。农业合作化虽然坚持自愿互利原则,但是随着合作化群众运动的开展,弥漫于乡村社会的政治压力越来越大,入社与不入社的态度成为区分农民政治上进步与落后、革命与反动的标准。将能不能入社作为一种政治待遇,这种政治压力下的政治动员成为加速农业合作化的有效策略,先让对合作化持积极态度的贫农入社,刺激中农敲门,最后吸收富农和地主,在这种情况下,农民都争先恐后地入社。农民不愿意成为落后分子而受到村民的歧视,更不愿意成为反动分子而受到镇压。也正是在大规模的政治动员和强烈的政治压力下,一部分贫雇农真心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在“羊群效应”下一部分农民产生从众心理,地主迫于政治压力也一定程度上认同主流意识形态,这样有效实现乡村社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聚合。

群众运动促进认同聚合。群众运动是一种规模大、目的明确、组织性高、影响力强的政治性社会活动,内含着扩大和强化乡村社会意识形态认同的机理和力量。群众运动蕴含着改变和强化个人态度以及行为的巨大力量,它把独立的乡村社会成员整合进群体之后,塑造了认同党的意识形态的群体心理,这种群体心理给个体施加了势不可挡的影响力,为执政党有效地聚合乡村社会的意识形态认同提供了强大动力。②

农业合作化时期基层干部在党的领导下发动群众组织不同规模的斗争会。土改干部进行卓有成效的“引苦”,农民群众进行“论苦”、“比苦”、“诉苦”,大规模的高频率的群众运动促使农民将自身的苦难与阶级联系起来,提高农民的阶级觉悟,促使农民从思想上与地主分家,以阶级观念为基础的意识形态深入人心。1953年中央开始推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为推进政策的顺利实施各地农村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售爱国粮”的群众运动,随后高级社建立过程中掀起狂热的“人民公社化”的群众运动。

人民公社不但将现代的科层组织原则引入我国乡村社会,而且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国家不但支配农民的生产活动,而且支配农民的家庭生活。集体化公社将农民的生产与生活纳入集体中,农民也对人民公社这一集体组织产生强烈依附。人民公社时期,乡村社会的血缘和地域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人情礼俗并未完全消除,在农民被组织化和政治运动不断开展的情况下,乡村社会内部的人际关系也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渠道。随着群众运动的深入开展,阶级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成为农民不断强化的意识积淀,农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也不断深化。

农民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内在契合

农民群众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主要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感受党和政府实施的政策措施及其推行的具体制度对自身生活的影响来感知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自身的日常生活体验具体化、形象化地感受、认识、理解马克思主义。党和基层组织正是准确把握农民群众的思维方式和接受特点,一方面通过回忆、算账、对比、讨论、总结等方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作用,另一方面发动农民参与土地改革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促使农民在真实生活中感知、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深刻反映出农民的经济动机与执政党的政治目标的契合。执政党发动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与农民参加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社有着不同的内在动力。执政党的动力主要来自政治目标:重建乡村政治秩序,为新政权的巩固奠定坚实的基础;农民的动力主要来自经济动机,分得土地、粮食、农具等经济果实,解决农民长期以来面对的生存危机。经济动机与政治目标的契合是围绕“阶级”和“集体”展开的。阶级观念的植入与集体观念的扎根正是农民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体现。

农业合作化时期,执政党对农民经济政治利益诉求的充分满足成为农民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物质基础,大规模的政治动员和群众运动塑造了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环境和群体心理,实现乡村社会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认同聚合。利益诉求与政治动员与成为农民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两个重要维度。农民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不是简单的政治服从,而是农民的利益诉求与执政党的政治利益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要在农村社会有效传播,要增强农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执政党同样需要充分关注农民的利益诉求,并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处;本文系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农民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思政基金项目“我国西部农民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A042、SZ201402)

【注释】

①朱冬亮:《社会变迁中的村级土地制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98页。

②彭正德:“阶级动员与认同聚合:党在乡村社会的一种政策动员模式—以湖南省醴陵县为中心的考察”,《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6期。

责编/张蕾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晓]
标签: 认同   时期   主流   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