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抗日战争与苏联卫国战争在历史和社会现实上有众多相似和不同,决定了该时期中苏青年政治信仰的两大相同点和四大差异。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清得失并从中汲取一些促进青年政治信仰良性发展的经验,即社会管理者应坚持不断更新执政理念,解决结构性社会矛盾,青年教育结合社会实践,注重青年政治信仰状况。
【关键词】苏联卫国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 青年政治信仰 当代启示
20世纪30年代,日德意轴心国集团的法西斯侵略使世界各国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牺牲和惨重损失。中国和苏联既是邻国,又分别是日本和德国法西斯侵略战争的主要受害国。中苏两国都没有屈服,而是奋勇抗击侵略者,分别于1937年和1939年掀起抗日战争和卫国战争,成为二战世界反法西斯战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历经漫长而残酷的战争洗礼后最终赢得胜利。中苏两国遭遇相似,却有不同的历史现实和国情,因此衍生出该历史时期下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的两国青年政治信仰。青年是社会的生力军,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和民族的希望,由于社会认识反作用于社会实践和社会存在,因此青年政治信仰状况直接影响着其政治参与的实践状况。历史事实证明,中苏两国青年政治信仰发展过程在该历史时期下的种种异同深刻影响了战后中苏两国的政治格局与社会发展。
两场战争中苏青年政治信仰的相同之处
反击入侵保卫国家的爱国主义成为主流。在抗日战争和卫国战争开始前,中国和苏联有着不同的历史和现实国情,两国青年政治信仰状况也各有不同:中国青年政治信仰在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正处于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国民党右倾政治信仰以及中间派政治信仰的三元分化时期;而苏联则正处于斯大林领导的社会主义社会,青年政治信仰以共产主义政治信仰为主。但日本全面侵略中国以及德国对苏联发起侵略,分别打乱了中苏两国各自的发展脚步,为了抗击日德法西斯侵略者,中国爆发了抗日战争,苏联也掀起了卫国战争,青年们纷纷以各种形式参与这场捍卫祖国领土和主权完整、维护民族独立和荣誉的正义战争。中国青年政治信仰原本的三元分化和苏联青年的共产主义信仰发展都因为日德侵略者法西斯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和反对一切民主制度而被迫打断,但反击入侵保卫国家的爱国主义则上升成为该时期中苏两国青年政治信仰的主流。
积极与世界反法西斯精神相融合相支持。二战爆发后,日德意结成轴心国集团,侵略了包括中苏在内的许多国家,这些受害国联合起来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反法西斯斗争也就成为世界各国青年共同奋斗的事业。各国青年保卫国家抗击侵略者的爱国主义,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共同斗争中升华为世界反法西斯精神。因此,与世界反法西斯精神相融合,打败法西斯轴心国,捍卫世界和平与自由,就成了中苏两国青年政治信仰共同的强大信仰后盾。同时,中苏两国青年得以在世界反法西斯共识下互相支持,与亚非欧等更多反法西斯国家的青年们取得政治信仰的互相认同与支持,并在这一政治信仰的指引下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度过了残酷而漫长的战争岁月,最终为同盟国赢得二战的胜利做出自己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