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法兰克福学派乌托邦理论述评(2)

法兰克福学派的乌托邦理论内容

人与自然的和解。在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和解理论设想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马尔库塞和A·斯密特(Alfred Schmidt)《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马尔库塞认为,自然的解放不仅包括人自身作为自然的解放,也包括人自身之外的自然的解放。前者主要指人的感觉的解放,马尔库塞对感觉的解放赋予了丰富含义,包含建立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使感觉从“剥削的合理性中解放出来”,而“解放了的感觉将拒绝资本主义的工具主义合理性,然而将维持和发展它的成就”⑦。对于人自身之外自然的解放则强调人在克服自然的盲目性和偶然性之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的解放就是恢复自然中的活生生的向上的力量,恢复与生活相异的、消耗在无休止的竞争中的感性的美的特性……”⑧。

而对马克思关于自然解放的乌托邦理论较为深入的阐发则是斯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在该书中,斯密特首先指出在马克思那里并没有一个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界存在。他引用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针对黑格尔左派的话,论证了马克思关于自然唯物主义的观点,这是理解斯密特自然解放乌托邦的一个理论前提。在此基础上,斯密特指认,“可以把马克思的关于人自身的自然以及人对外界自然的关系的理论叫做乌托邦”,“把他的乌托邦作为一以贯之的东西,保持在他的思想发展的全过程中,这就是人的自然本性的完全解放。”⑨

斯密特做出如此判断,其理论依据何在?首先是马克思关于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同一性问题,即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解决。在斯密特看来,这是马克思关于自然解放乌托邦理论的主要依据。其次,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建立在工业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认为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人类在驾驭技术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在斯密特看来,这是乌托邦的另一种表现,“今天,人类技术的可能性已数倍地高于往日的乌托邦主义者的梦想,这种否定地实现了的可能性,今天又反过来转化为一种破坏力,因此,它即便是受到人的控制,也无法加以挽救,成为惹起全部灾难性结果的苗头是可以看得到的,可以说它不是马克思所考虑的变革,即不是使主体和客体的和解,而是毁灭。”⑩由此而来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即自由时间的理论也就不再能够成立,社会分工的最终消失,人的本性得到解放也成为乌托邦理论的又一表现。

健全的社会。弗洛姆认为,马克思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对传统人本主义的那种“人是目的、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抽象人本主义超越的同时,过高估计了政治革命的作用,而没有能够准确理解集权与民主的辩证关系,没有能够看到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经济社会结构以及人的性格的深刻变化。因此,弗洛姆返回马克思早期的人本主义思想,并从这里出发,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构建了自己关于未来社会的乌托邦理论。在关于未来健全的社会描述方面,弗洛姆认为首先是人本主义的复兴,“我们还应坚信,我们更需要的是人本主义的复兴,而不是飞机或电视。我们只消把用于自然科学的理性和实际常识的一小部分拿出来,用以解决人类生存问题,我们就能将18世纪的先辈们引以为豪的任务继续下去”。

在此基础上,弗洛姆设想了一个没有异化的社会—社会主义的目标,这个目标体现在这本书的结论中,在结论中,弗洛姆构想了一个健全社会—扬弃了人的异化状态社会的模样。在健全的社会,每个人都可以积极负责地参与工业生存和政治事务,实行人本主义公有制,共享工作,共享经验。而要想实现这一理想,必须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同时变革,从而结束“具有人的外部特征的”人类历史—人还未完全诞生的阶段。最后他指出,人类所面临的抉择“并不是在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做一抉择,而是要在人的机器化与人本主义的公有制社会主义之间做出抉择”。

爱欲的释放。在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解的基础上,释放出的是真正的人性—爱欲。正如译者在《爱欲与文明》最后指出的那样:“爱欲作为生命的本能,蕴含着更多的内容,既包括性欲,也包括食欲、休息、消遣等其他生物欲望。”当人的异化状态被消除之后,在非压抑性的条件下,性欲将“成长为”爱欲,“它将在有助于加强和扩大本能满足的持久的、扩展着的关系(包括工作关系)中走向自我升华”。

爱欲的解放意味着人性异化状态的彻底克服,意味着对人性异化状态的全盘彻底的否定和破坏,伴随爱欲解放的是本能的解放,而本能的解放同时意味着对本能的改造,“把它从限于生殖器至上的性欲改造成对整个人格的爱欲化”,最终实现“力比多的扩展”。而伴随着劳动的爱欲化与持久劳动关系的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也就形成了。什么意思呢?类似于把个人改造了的本能扩展到整个社会,实现所谓的中国古人形容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想社会。而实现这一理想社会的路径何在?除了在本章第三节指出的“大拒绝”外,马尔库塞还设想了另一个方面的内容,即艺术革命。

艺术革命。在马尔库塞的乌托邦理论中,自然解放和劳动解放和爱欲的解放都是乌托邦的构成要素,而其中最为精华和最高境界则是艺术革命。“自然一旦摆脱了暴力的统治和开发,受消遣冲动的规定,也就会摆脱其自身的残忍性,并自由地表现其丰富的无目的的形式,这些形式表现了其对象的‘内在生命’。”

“内在生命”的本质在于人按照自然本身的面目进行美学还原,在还原的过程中实现对现实的异化的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超越。因此,作为这种超越的载体,艺术本身就是革命的、反叛的,只有在这种幻想的世界中,人类才能够在自由综合中进行美的创造,再现艺术的魅力和人性的光辉。在《爱欲与文明》中,马尔库塞用了一长段话来对此作为注解:“在一种新的意义上,主体与客体得到了自由。从对待存在的态度发生的这一根本变化中,出现了一种性质迥异的快乐……美的秩序产生于支配着想象的消遣的秩序。这个双重的秩序是符合规律的,但是这些规律本身是自由的,因为它们不是被强加的,也不要获得某些特定的目标和目的;它们是生存本身的纯形式。这种审美的‘合规律性’把自然与自由、快乐道德结合起来。”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晓]
标签: 乌托邦   法兰克福   述评   学派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