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克己复礼”是孔子试图恢复周朝稳定社会秩序的核心主张,其使之成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规范,在古代统一时期发挥了显著作用。礼的包容性和超越性以及当今社会依然存在的礼的根基,即宗亲关系,使我们能够借鉴“克己复礼”,发挥其粘合剂作用,为解决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道德关系的建构,及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帮助。
【关键词】“克己复礼” 宗亲关系 社会关系
自春秋时期起,各诸侯国连年征战,社会动荡不安,人人自危。对人民有深切关怀之情的孔子试图从他所学所能来解决这个当时最大的社会问题,他对此的解答即“克己复礼”。孔子主张恢复有所损益的周礼,“于旧制度中发现新意义,即欲以其所发现者为改善及复兴旧秩序之具”。①此“旧秩序”是指周朝秩序。历史上周朝以完备的礼制安定天下数百年,所以孔子重周礼,根本目的是为了恢复如往昔周朝的稳定的社会秩序,以期抚民安邦兴国。礼也在历代封建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构建和维系了良好的社会关系。
到了现代社会,克己复礼仍然能够发挥粘合剂的作用,有利于解决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道德关系的建构,及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礼在封建社会发挥的作用
乱世之秋,试图以恢复周礼的方式来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仅能是理论空想,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萧公权先生曾言:“按周之封建天下,本为不完全之统一。稍弛则为列国之分割,再进则为一王之专制。其政治基础,实至不稳定。其所以能维持至数百年之久者,其政治原因在王室强盛,能执行礼乐征伐之大柄,其社会之原因则在宗法阶级,以及农田等制度。”②所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诸侯国国力增强,而周王室日益衰微之际,“礼乐征伐之大柄”也渐失效力,周一统天下的局面也四分五裂了,社会秩序混乱。在此乱世之秋,孔子试图以恢复周礼来安定天下,奔走游说各国而屡屡受挫,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论语·宪问》),被后人说为“博而寡要,劳而少功”③。
但我们却不能因此全盘否定孔子复礼治国的意义所在。在各诸侯国都欲富国强兵,称霸天下的情况下,礼维持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变得日益隐晦,却绝不能认为礼已无用,可废弃之。礼之根基在于宗法制度,宗法制度即使在乱世也如磐石一般存在,并建构基本的社会关系,所以礼仍有存在的必要和价值。而且,一旦战乱世事之背景为大一统的国势所取代,则礼本身所具有的维系情感伦常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将一览无余。换言之,在政治局势基本稳定的状况之下,礼兴德固国的作用才会彰显出来。
如萧先生所言,王室强盛,方“能执行礼乐征伐之大柄”,同时,礼本身也体现了在和平时期人们对伦常情感的需求和对建构稳定社会关系的渴望。在中国大一统的封建社会中,统治者都制定和运用相应的礼,使礼的作用无处不显现。自汉武帝起,儒家礼教兴起,其中所提倡的忠、孝、节、义维护巩固了当时的大一统局面而尤受青睐,这与不能控制局势的发展,反而会使政权失去凝聚力的黄老之说相较,与完全背弃礼而薄恩寡仁的导致秦朝灭亡的法家思想相较,都更适应大一统社会的稳定发展。
礼不仅是统治者统治百姓的工具,如以礼旌表孝子、列女和义士,培育忠君爱国的顺民,同时也束缚着统治者自身的言行。统治者治国平天下,亦需修身齐家,其间则有“礼”的道德伦理规范,若他们违背了此规范,则意味着他们失去了统治身份的合法性。孔子曾言:“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所以孔子怒斥季氏“八佾舞于庭”的行为。(《论语·八佾》)可见,礼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规范着社会秩序,保障人们“在其位,谋其政”,各尽其责。所以孔子主张恢复和倡导“礼”,以此达到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稳定和谐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