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网养老的提出
社会支持网源于西方社会学研究,是网络分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1922年,齐美尔在《群体联系的网络》中第一次使用了“网络”概念,后来Manuel Barrera J R等又从广义的角度把社会支持分为物质帮助、行为支持、亲密互动、指导、反馈和正面的社会互动等六种形式⑥。
参照国外研究,结合我国当前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可得出以下结论,即社会支持网注重对网内成员物质和精神的双向支持;这对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群体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领域,这一课题还很新,有诸多的可能性值得研究和探讨。因此,本文沿社会支持网以往研究的一些思路和框架,参照老年社会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尝试运用“社会支持网”的养老模式来缓解当前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困难,试图探讨得出一个适合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空巢老人养老模式。笔者看来,个体的“社会支持网”不仅包括经济、生活上互动频次高且相对固定的家庭血亲关系,也包括他的邻居、朋友和同事以及他所在的社区和组织,而在农村,人们的社会支持网以血亲关系为主,血亲以外的支持网多不被人看重,正如费孝通所讲的“差序格局”下,人们之间的交往意愿和信任程度主要看血缘的亲疏关系⑦ 。良好的社会支持网有益于减缓生活压力,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人幸福;社会支持网的缺失,则会导致个人的身心疾病,使个人日常生活的维持出现困难⑧ 。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诸多问题可以看作是个体社会支持网中某一环节缺失的结果,而家庭、社区、社会以及老人自身,对重建一个完善的社会支持网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养老社会支持网的构建和路径探索
完善和规范政府、社区的正式支持。正式支持来源于政府、社区及其他正式组织,是对老年人社会支持的一种制度性介入,在农村地区,这种支持却出现了相对匮乏的状态。但近年我国社会政策的各项改革都较多地收缩了国家应当承担的社会保障责任,而过多强调家庭和社会责任。这样的政策调整是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实情的。虽然目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已有一定的发展,但还没能完全发育到能够独立承担社会事务的阶段,这种情况下,国家与政府过早地淡出社会服务领域就造成了正式支持的不足,势必造成农村老人应有的社会福利得不到满足。因此,政府和社区的正式支持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从而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如“五保”、“低保”、社区照顾、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规范各项制度指标的操作和落实,加强监督和舆论反馈,使国家有限的财力真正用到需要的老人养老上。
培育和丰富非正式支持。非正式支持的主要来源被认为是家庭成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支持的提供呈现出萎缩趋势。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农村家庭结构逐趋小型化,使得农村的独生子女未来的养老压力倍增;此外,农村家庭的核心化及中青年人口的城镇化流动更使得原有的养老支持日渐减少。虽然中青年人口的城镇化流动可能为农村家庭养老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的经济窘境,但由于长期的聚少离多而导致的“空巢家庭”增加及“代际关系”的分化,使得农村家庭的养老支持力失衡⑨。这样的条件下,一方面要为进城务工的农村中青年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平台,保障其正常的经济来源;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老人的其他支持网络,加大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关注力度,既解决离乡人员的后顾之忧,又使得老人不会因为子女不在身边而感到孤单和无助。
提高支持网的质量。当前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支持网络还存在不少问题,限制了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的整体质量水平。其中最主要问题在于网络的规模太小,可供选择的支持来源不多,从而减少了老年人养老的经济来源;其次,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还不成熟,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仍在摸索中,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也不够充分;另外,尽管农村老人对经济供养的需求明显高于其他方面的需求,但提供的支持仅停留在基本生活层面,而忽略对老人精神和情感的支持,这也使得我国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的整体质量水平降低。因此,针对当前农村空巢老人支持网质量上的不足,笔者认为,在保证老人对实际支持需要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老人的情感精神生活;在坚持以家庭和亲属支持为主的基础上,加快我国农村社会求助和服务等支持的建设,积极发展农村老年人服务事业,如成立一些老年健身、咨询和娱乐场所等。
维护支持网的稳定性。人到老年,所期盼的是一份安定祥和的晚年生活,这有赖于支持网的稳定与否。但从当前的情况看,农村老人的社会支持网是以亲属特别是子女为主的,这种模式十分脆弱,一旦条件发生改变,就极有可能被其他养老模式所取代。社会的流动性,妇女地位的提高,城市养老模式的渗透及新一代独生子女的长大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当前农村老年人的支持模式。因此,维护支持网的稳定性就显得格外重要。但目前的情况是,家庭支持的比重大大超过了国家支持和社会支持,而维稳的根本在于平衡各种支持在支持网中的比重。具体的做法是政府将农村地区老人的养老支出列入地方财政预算,通过各种制度性支持,减轻老人对家庭成员的经济依赖;同时个人通过树立自主生活意识,合理规划自己的财产分配,从而减轻对他人和社会的依赖。
总之,当前农村地区的空巢老人面临着多方面的生活困境,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总的来看都可视之为他们在社会支持网某一环节上的缺失。
(作者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副研究员)
【注释】
①张海川:“中西方家庭养老比较与构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探索”,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②陈林,刘国君,董登新:“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探析”,《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③周跃锋,刘敏:“对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探讨”,《改革与战略》,2010年第3期。
④⑤黎民,杨惠:“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养老模式选择”,《中州学刊》,2005年第2期。
⑥Manuel Barrera J R, Shella L.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upport: A Concepu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Ainlay,1983,8(11).
⑦费孝通:《乡土我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33页。
⑧贺寨平:“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网络与老年人身心状况”,《我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⑨苏保忠:“转型时期的农村养老保障:挑战、机遇与对策”,《当代经济》,2007年第10期。
责编/王坤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