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当前我国区域社会结构发展趋势及特征分析(2)

多种社会子结构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距。区域结构是社会结构在地理空间上的表征,具体到各种社会子结构,如人口结构、就业结构、阶层结构、收入结构、城乡结构等,也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区域差距。

人口结构的区域差异。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分布一直呈现东多西少的格局。改革开放以后,跨区域的人口流动规模日益扩大,流动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从农村到城市、从西部到东部是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格局。2012年,四大区域地区的人口密度按照从大到小排列分别为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现行的人口管制政策不利于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定居,因此很难说这种人口管制政策是限制了人口流动还是导致了人口的被动流动,人口素质结构也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有学者采用人口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两方面的主要定量指标分析了三大地带的人口质量竞争力,得出东、中、西部的人口质量竞争力评价指数分别为99.05、84.62和73.08,三大地区差异明显③。

就业结构的区域差距。经济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东部地区的经济结构优于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占全部产业的比重较中西部低。就业结构方面,也大致呈现出相似的状况。2011年,全国的产业就业人口结构为34.8∶29.5∶35.7,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占到了全部就业人员的一半以上,而东部地区就业结构则相对优化,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比西部地区低1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的就业结构水平则处于东部和西部之间。

阶层结构的区域差距。分地域看,社会阶层在不同地区之间的结构比例是有差别的。东部的非公有制经济比较发达,逐渐成长起一个庞大的私营企业主阶层,这个阶层的占比高于中西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另外,东部地区一些“经济精英”的财富和收入快速增加,形成富豪阶层或高收入群体。而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产业结构落后,很多省份以农业或劳动密集型的工业为主,农业劳动者阶层和产业工人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占较大的比重。

城乡结构与区域差距。四大区域中的东、中、西部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分别为2.88、3.02和3.76,西部地区的城乡差距最大并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学者李善同、许召元从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两个方面考察了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区域差距的扩大主要源于城乡差距的扩展。1984年至2007年,城乡之间收入水平差距占总体差距的比重由56.7%提高到82.4%,城乡之间消费水平差距占总体差距的比重由73%上升到82%④。

收入分配的区域差距。各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总体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差距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东、中、西部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1.57∶1.08∶1。分城乡看,三大地带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1.40∶1.01∶1,差距不太明显,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2.23∶1.32∶1,东部地区为西部地区的2倍以上,差距显著。

总体来看,社会子结构在区域上的差异与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基本上存在一致性。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社会结构上表现出人口的素质结构较高、就业结构更加优化、阶层结构更加高级化、城乡差别较小、消费结构和层次提升等等。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在各种社会子结构上则表现为人口受教育程度低、生育率高、家庭规模比较大、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较高、城乡差别较大、消费结构中耐用消费品及文化娱乐消费所占比重偏低、中产阶层发育程度低等。因此,所谓的社会结构中的区域结构,不过是受不同经济发展条件制约的社会结构在地理区域上的反映。

(作者分别为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讲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级经济师)

【注释】

①中国产业地图编委会,中国经济景气检测中心:《数读中国30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87~88页。

②魏后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变动趋势及其预测”,《东北财经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第10页。

③谭远发,陈明立:“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人口竞争力实证比较研究”,第二届中国人口学家前沿论坛,2006年7月8~10日。

④李善同,许召元:“中国区域差距的现状与趋势”,《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报告》,2008年第50期,第24~27页。

责编/王坤娜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晓]
标签: 特征   区域   趋势   结构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