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关系到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大事,是决定着党的方针政策能否贯彻落实的关键。当前,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存在着组织建设乏力、组织活动僵化和党员干部群众化的现象。党务工作者要及时剖析问题成因,并在干部队伍、组织活动和作风建设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以夯实基层党的组织建设。
【关键词】基层组织建设 问题 成因 对策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论述中,特别强调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是现阶段基层党务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组织建设乏力,缺乏创新活力和创造能力。基层党组织建设上出现了明显的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建设乏力的现象。大多数领导干部的注意力集中在本单位的管理和经营上,党建工作尤其是组织建设成了可有可无的附加工作,长期的组织建设缺失,导致基层党组织缺乏创新活力和创造能力,这与时代对党提出的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和期待相去甚远。长期以来,一些基层党组织自身缺少主动学习、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在工作中表现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缺乏,无法担负起引领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
党员干部群众化,缺乏领导力和战斗力。基层的部分党员干部,不愿意参加组织生活,在思想和行动上无异于普通群众。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化,使得与广大群众距离最近、联系最紧密的党员形象遭到破坏,党员的先进性无法体现,先锋模范作用也无法发挥。还有个别党员干部组织观念淡漠、理想信念不坚定、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带头·争先,党组织和党员威信下降,领导力和战斗力无从发挥。
组织活动陈旧僵化,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基层党组织开展组织活动,全体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是党章的基本要求。《党章》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但是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党的基层组织生活出现了流于形式,走过场的现象。部分党组织对党的理论学习浮于表面,学习仅仅是读读报纸和文件,抄写一些读书笔记等,组织活动大多数是组织文体活动,出现了娱乐化的倾向。这样的组织生活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规范性和严谨性的要求是相悖的,这样的组织活动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无法达到丰富党组织生活,提升党组织品质的目的。
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从思想意识上看,基层党员干部脱离群众是问题的根本。在基层党组织中,部分党员干部思想、价值取向出现偏离,不关心群众、脱离群众的现象比较普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根植群众、服务群众,一直是我党战胜各种困难,拥有执政地位的根本。走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最大的政治优势,也是我们的传家宝。但在长期的和平建设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发展时期,一些党员干部淡忘了党的宗旨,更多关注个人的权利、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忽略了作为党员干部的使命与责任,出现了偏离群众、脱离群众的倾向。在理想信念和组织纪律方面出现突出问题,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群众化,甚至出现了落后于普通群众的现象。
从组织形式上看,基层组织活动形式单一是问题的重点。组织生活形式单一、陈旧,大多按照“学学文件、抄抄答案”的模式,认认真真走个过场,使得党员群众对组织生活出现了麻木和厌倦的情绪。
组织生活缺乏活力主要原因是:首先,思想上重视不够。改革开放以来,更多的人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创造经济效益上,思想政治工作常常被忽略,基层组织生活常常被省略;其次,物质上财力不足。在基层,各项工作都会有相应的物力财力保障,而党务工作就出现严重的“资金荒”,因为没有资金,很多活动无法开展,所以“读文件、抄答案”这样形式化的活动成为普遍现象。这种不痛不痒的程序化活动,很难达到组织建设的实效性,其实这也是无奈的选择;最后,业绩上考核不力。基层组织活动组织的好与不好,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没有严格明确的考核标准,加之大多数基层党的干部党政双肩挑,工作业绩考核中党务工作不作为考核项目,似乎变成了可有可无,更多的是看行政业绩,党务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
从制度保障上看,基层党务工作考核监督不力是问题的关键。健全的组织制度是做好基层党务工作的根本保证,也是基层党组织建设成熟的标志,基层组织制度缺失,使得基层党务工作不能坚持长期、规范和全面地展开,会出现“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不重要,忙起来根本不要”的现象。基层党务工作考核监督不力,没有量化指标来衡量,更多的党务工作成为“良心活”,党务工作的好坏全靠基层党务工作者的敬业精神,自觉自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