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为了中央的信任和重托

——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邢贲思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马工程”)启动近10年来,凝聚了一大批理论和学术研究人才。这其中,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一辈理论工作者发挥了重要引领和示范作用。他们以自身的广博学识和开阔视野为工程出谋划策,以敬业勤勉和严谨自律的治学风范激励着后辈学人。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邢贲思,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近日,在简朴的书房里,83岁的邢贲思先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马工程’是理论研究的骨干工程、龙头工程”

记者:您是“马工程”的资深专家。您认为,近10年来“马工程”主要取得了哪些成果?您在其中做了哪些工作?

邢贲思:“马工程”是理论研究的骨干工程、龙头工程,我觉得,近10年来工程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工作。工程组织专家投入大量精力,对“老祖宗”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了系统整理。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中央编译局等单位花了5年时间编成了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5卷本《列宁专题文集》。同时,工程还组织力量编写了供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培训教材。我们咨询委员会多次开会,对这些内容进行专题讨论。

二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研究和宣传。这方面的主要成果是一系列“读本”,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等等。编写读本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仅靠一个单位不行,必须由工程统摄各方面的力量,保证读本的准确权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还会不断推出新的读本。最近,我参与审定了《社会主义500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10讲》这两个学习读本。

三是推出理论联系实际、回应重大问题的理论成果。对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对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解读,是“马工程”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工程推出的《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等,讲事实、摆数据、讲道理,成为群众欢迎的理论研究和宣传品牌。

四是高校教材建设。这是“马工程”的“重头戏”。高校文科教材非常重要,关系到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些教材中,中宣部协调的有40多本,教育部协调的有90多本,目前教材编写已经完成了近90%。咨询委员会在教材方面是着力最多的。我们从提纲阶段就开始参与,有的教材提纲就要审两三次,文本更是要经过多次审改。字数多的教材如《政治经济学》有60多万字,字数最少的教材也有20多万字。这么多年下来, 我审过的教材差不多有40多本,几千万字吧。审阅教材,不仅要保证观点准确,还要保证内容甚至文字表达准确,努力使“马工程”教材达到最高标准。

五是搭建培养理论人才队伍的平台。工程吸引了大量专家学者的参与。据我所知,直接参与的有3000多人,间接参与的大概有几万人。工程运作采用的是老专家牵头、老中青结合的模式,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理论人才培养模式。此外,每一本教材出版之后,工程都会组织高校教师进行培训,目前也培训了几千人,这也是工程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成果。

“让我们坚持的,是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记者:刚才您谈到审议教材是咨询委员会的一项重要工作,集中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您能具体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

邢贲思:作为咨询委员会委员,最重要的职责是把好政治关和理论关。一是把政治性要求与学术性要求结合起来。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一流学术水准,这是工程的基本要求。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努力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体现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二是始终坚持高标准,确保工程推出的成果能够代表国家水准,代表现阶段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审议教材的过程,也是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教材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各个方面,许多教材专业性很强,涉及的领域很广。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专业局限,不是什么东西都懂。有一些学科,如《西方经济学》,我并不是十分熟悉;还有像《当代西方社会学》,我对社会学早期的一些人物如孔德等比较熟悉,可是对现当代社会学的代表人物基本不了解。遇到不熟悉的内容,一定得找相关专著读一读。作为咨询委员会委员,在发表意见之前,首先要把别人的东西理解了,不能动辄评头论足。不学习,不弄懂,决不随便发表意见。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邢贲思   “马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