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转基因成果一大堆,就是没法用
陈君石院士表示,转基因食品从立项做研究,到申报,到拿安全证书,环境的安全证书和食用的证书,没有八到十年,不可能。这还不包括国家审批,国家审批后,还要变成种子,转基因的水稻拿到了安全证书,它还要种子,不变成种子它怎么能商品化?
国际上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都有详细的标准和规则,各个国家都要按照这样一些原则来做,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补充一些细节。而中国的整套游戏规则与国际的游戏规则完全是接轨的,陈君石院士表示:"我们没有发明任何东西,其他国家是这么做的,我们也是这么做的。"
需要区别的是转基因食品的标识问题。陈君石院士表示,我国是要求强制性标识,这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没有关系。非要与安全性相关的,就是标识中的安全警示。比如食品里可能含有大豆蛋白,对食物过敏者是一个安全警示。而另外一些标识与安全性无关,是消费者知情权的体现,比如预包装食品有一包有多少蛋白质、有多少能量、有多少脂肪等,就是知情权。所以,标识中告诉你这个大豆油是转基因大豆做的大豆油,这是国家的规定,与安全性无关,消费者是否愿意购买是个人自由。政府有义务、有责任告知,如此而已。不少消费者会误认为,有问题才标识,其实不然。
在陈君石院士看来,转基因食品在中国发展迟缓主要源于舆论压力。"老百姓不了解,不支持,媒体、政府等就会受到舆论压力。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也做得不够好。百姓恐惧转基因食品其实就是对什么是转基因不了解,谁都是对未知的食物恐惧,如果及时跟进信息公开,百姓随时了解了情况,肯定会信任政府。"
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是转基因技术最发达的国家,转基因作物的第一大生产国,也是第一大消费国。巴西和阿根廷并没有自主开发、研究转基因,但这两个国家买技术,将美国的转基因大豆技术买过来,之后大量生产出口。陈君石院士表示"但是,我们现在有自主知识产权,我们有能力,国家在决定了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树立重大专项转基因的这样一个作物,这样一个新品种的研究开发。国务院一共只有16个重大专项,而转基因是其中之一。足见我国对转基因技术的态度。"
然而,陈君石院士也表达了自己的无奈:"现在这个路走不通了,到现在为止,从十一五到现在,五、六十个亿的人民币已经花了,研究成果一大堆,琳琅满目。猪狗羊、水稻、小麦、玉米与大豆全有,就是没法用。因为农业部受到了太多的压力和干扰。"
科学界的一次集体反击
陈君石表示,反转人士往往是有策略、有目标、有计划,有资金、可持续的反对转基因。转基因反对派的重量级选手、云南财经大学特聘教授顾秀林更是语出惊人:转基因是一项灭绝人类的邪恶技术,学界之所以一面倒支持是利益使然。一如既往地将这场混战滑向了耸人听闻、真假莫辨的指控,还有对对手的攻击。然而,挺转人士却只偶然在某某媒体上发一两篇专家文章。
在挺转派与反转派两方对决中,来自政府部门的自相矛盾的表态与做法更加解不开转基因这团乱麻:先有转基因的主管部门农业部力挺,称:所谓转基因食品致癌、影响生育、导致土地报废都是权威机构反复澄清的谣言,转基因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之后不久,甘肃省张掖市市委市政府却发文,严禁任何企业和个人在张掖落地从事繁育、销售和使用转基因种子的经营活动。
有关转基因纷纷绕绕的争论,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前任院长饶毅看来"以后都是历史笑料"。
正是基于此,去年以来,不只是转基因领域,还有来自食品安全、分子生物学、环境等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包括陈君石院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前任院长饶毅、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吴孔明院士、复旦大学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主任卢宝荣,通过各种形态的媒体,反复传达主流科学界的声音:转基因是一项中性技术,需要科学使用严格监管;通过安全评价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一样安全,转基因作物的环境风险可控;转基因商业化的17年来,没有发生被证实的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安全事件。被媒体称为是"这是科学界难得的一次集体反击。"
袁隆平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凭借"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前段时间,由于支持转基因技术,这位老科学家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媒体就此对袁隆平进行了采访,他回应称:"转基因技术不能一概而论,转基因技术所属的分子发展技术,将成为未来农业技术的发展方向。"
对此,陈君石院士也在采访结尾时向记者表示,转基因技术研究肯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而目前公众对转基因的接受程度还很有限。待到农业部大量推行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农作物的商品化,那个时候就可以说明,反对转基因的声音在中国是比较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