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对于宏观的、缺乏理论支持的问题,需要采用综合的概念化方法,寻求一切可能的答案。而对于具体的、有理论支撑的问题,需要更加细致的方法排除可能的假设。任何研究都应该从多个视角进行,采用多种方法,田野实验法只是其中的一种。
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最适合哲学社会科学,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热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田野实验法,认为该方法能够提供精准数据,主动介入真实世界。而与此同时,也有人认为它具有局限性,在使用过程中易陷入伦理困境。
近日,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研究员道恩·蒂尔(Dawn Teele)的新书《田野实验法及其评论:实验法在社会科学领域的使用与滥用论文集》(Field Experiments and Their Critics: Essays on the Uses and Abuses of Experimentation in the Social Sciences),再次将西方社科学者长期以来对方法论的争论带到公众面前。
该如何看待田野实验法?如何选择最适合的研究方法?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蒂尔和欧洲大学研究院政治经济与公共政策教授斯文·斯坦莫(Sven Steinmo)。
实验法帮助研究者寻找精确答案
《中国社会科学报》:西方社科学者对于方法论的争论始于何时?
蒂尔:从英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到社会学家韦伯和涂尔干,社科学者一直关注自己的研究是否真实、可靠,方法论一直是辩论的重要议题。
20世纪,政治科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以及行为经济学家纷纷在研究中开展实验。随着科学研究越来越注重实际效用,田野实验法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经济学家针对政策创新开展随机对照试验,政治科学家也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人们在选举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